府城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上接闽江入于海。《方舆胜览》名“螺江”。《搜神记》4云:“闽人谢端得一下螺如斗,畜之家。每归,盘飧必具。端疑而密伺之,见一姝丽甚。问之,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卿少孤,遣妾具君膳,今去,留壳与君。’端用以贮粮,其米常满,资给数代。”江以此名。 马渎江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 洪塘江在二都。上接马渎江。(上二江俱府城西。) 黄岸江在府城西南七都。又名浯江。江之滨有巨石横浸,亦名苏岐。有渡以济涉者。盖大江之支江也。 陈湖在府城南三十五都。 龙湖在府城西南九都。 鼋溪在十九都。渊中多鼋,故名。按旧志:“唐大历中,有一女浣纱溪边,为鼋所食,其父号哭不已,闻者哀之。既而取鼋烹之,冤愤差释。”溪之旁有小金沙、古山园。 仁溪在二十五、六都。源出连江县界。 大目溪在三十一、二都。 小目溪在十六都。(上二溪源俱出永福县界。) 蒙溪在三十四都。上有桥,去白沙驿五里许,源出连江县界。(已上四溪俱流入大溪,迤逦以达于海。) 丰泽潭在大目溪。相传潭中有龙,大率二年一兴。兴则暴雨涨溪,冲梁突岸。乃以铁缆缆之,上铸铁佛,缝隙皆纳以铁,自此不得为患。(上四溪并潭俱府城西北。) 碧玉潭在府城西南八都之古灵。溪流清驶,潭底五色石子粲然若机锦。吴朝宗有记。 长定官池在旧永钦里。长一百七十丈,阔一丈五尺,深五尺。 天汤泉在府城西九都。其地涌出温泉,四时不竭。 汤泉在方山高处。有二石池,一冷一温。 安德泉在府城西八都悬崖。甘冽如匡庐瀑布。 苏公井一在登俊坊内,一在桂枝坊内,一在万寿寺前,一在官贤坊内官衙前,一在甘液坊内,俱宋提刑苏舜元所凿。 道士井在县前。初,晋时林氏入闽,有华阳道士谓之曰:“可凿井于南山足下,若遇磐石当止,必有泉焉。”林氏如其言,果见磐石。俄有白豕跃入井中,泉随涌出,至今大旱不涸。 龙龛井在府城西北志节里。或传昔有龙樱井甃而上,今迹犹存。

怀安县
  越王山在府城北隅,半隔城外。一名平山,或曰屏山。 剑池。相传越王无诸淬剑处。唐元和中,僧惟翰浚之,得铜刀、铁环数枚。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国朝以其地为右卫军营,池淤塞殆尽,存者仅半亩耳。今围入新贡院。 琴石。昔闽王鼓琴于此。 饮马池。昔闽越王饮马于此。 越王古井。(俱在越王山南。)将军山在府城东北隅。旧名冶山。宋治平图曰泉山,熙宁图曰将军山。唐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球场,即山为亭,勒为二十咏,曰:望京山、观海亭、双松岭、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荻芦冈、桃李坞、芳茗原、山阴亭、合清洞、红蕉坪、越壑桥、独秀峰、篔筜砌、八角亭、磐石椒、白土谷,各为诗题于亭壁。又有涟漪亭、东阳坡,分路桥、乾冈岑、木瓜亭、石堤桥、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俱未为诗。其自序云:“场北有山,维石岩岩。峰峦峭耸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又作《望京山诗》云:“积高依郡城,回拔凌霄汉。”其时山盖高耸,故有望京之名,经累代营造开凿,今卑小矣,所存者惟山骨可坐十数人。上刻“流觞曲水”痕。闽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之地,周围数里,时或风雨大作,烟波晦暝。今湮塞多矣。 钟山在府城内西南隅。《闽中记》:“梁太守袁士俊居第内有小山,时闻钟声,因名。后舍为寺,即今之大中寺。”又一都亦名钟山。 龙腰山在府城北门外。即越王山之后山也。自莲花峰发脉,迢递过飞来峰,半隔城内,为福之主山。山下有水源,接东湖之坝,与潮汐通。相传昔尝欲凿之以通西湖,往往昼凿而夜遂合,故俗云:“龙腰不可凿。” 灵光山 后山旧为陶灶,宋政和初,县乃禁之。迹犹隐隐于荒莽之中。 岊山旧岊县之址也。有巨石冠其山巅,名曰岊石。其石高广坦平。 太平山 闽山与太平山相连。卧龙山在兴圣坑。亦名伏龙山。陈宝应时,此山有巨石,无故自移。闽人言:“石者,阴类。当静而动,臣下僭逆之象。”后宝应果谋逆伏诛。山上有石刻“卧龙山”三大字。 文山宋隐士郑育故居也。大守黄裳往谒之,乃石其路,路口有坊,匾曰“文山”,今惟旧址而已。下有小浦环绕,潮汐通焉。 浮仓山旧传越王无诸仓廪在焉。其四面皆江,故名。今仓已墟,江亦堙塞为田。(上八山在一都。) 升山在三都。旧名飞来山。相传越王勾践时,一夕自会稽飞来。今其邑鉴湖,即山之故址也。陈天嘉中,以其西岩石间时闻钟磬之音,故又名灵岩。唐天宝六载,临海人任敦于此得道升举,因改今名。周朴诗:“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折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 任仙公台。按旧志,敦上升处也。相传台之侧有敦洗药池,今池已湮,而台之砌犹存。宋庆历间,郡守王逵构祠于其上,又尝作《升仙赋》刻于石。郡守程师孟诗:“行处松萝深似幄,望中城郭细如棋;清泉可惜藏岩下,不作先生洗药池。”陈襄和:“云中直有三清路,尘外都如一局棋;闻欲引泉添洗药,未应夺我凤凰池。”通判陈铸诗:“海中岛屿分诸国,野外云霞萃一川;贤守乘秋纵登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