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犹存。 五周岩在方兴里,与闽县接界。旧传有兄弟五人,隐于岩中,后俱得道上升。上有棋盘仙迹之类。 石灵岩在善福里。又名周店岩。 七仙里5在遵义里。旧传有仙七人隐于此,其洞犹存,洞口虽狭,内通长乐县界。(已上四岩俱县西。) 螺岭在县北六十里。岭势危峻,如悬梯而登,至其巅,北瞰方山,如在咫尺。其半属闽县。以其状名。 灵矅岭在县南新丰里。 常思岭界福清、闽县间。高数十丈,长二、三里。又名相思岭。宋王珪赠元绛诗云:“□春莫向相思岭6。” 傀儡岭下有应石,在岭北驿路旁,过者呼之,其应如答。(上二岭俱在方兴里也。) 石龙义泉岭在遵义里。(已上三岭俱县西。) 蒜岭在县西南光贤里。县志云:“山石间多产蒜苗,故名;或曰,山形如蒜瓣状,因名。东望涨海,弥漫无际,岭头旧有照海亭。东有翁承赞庄并昼锦亭,今废。宋刘克庄诗:“松气满山凉似雨,海声长夜近如雷。” 马头石在县南安平里。石如马头,昂然高大,其旁有石如笋,远望若马系于其上,故名。 石帆在南海中。有石如帆,一高一下,石上有泉,甚甘而清。 五马石五石骈列,势若马之奔驰,高二丈余,与麒麟石、虾蟆石、狮子岩四面森立。(上四石俱县东。) 石蛇在新宁里。石长丈余,如蛇状。 石人 石牛 石马 石龟(上四石在福唐里,皆以其状名。已上五石俱县东南。) 石锣相传有仙人隐于此。 卢焦石在昭灵庙前海中。高阔数丈,风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上多怪石。 双髻石两峰堆起如碧髻然。(上三石在光贤里。) 石枪在县西南安香里。岩石一一北向,尖利如枪。 钟山屿在海坛里。山形如钟,故名;或云,昔人有钟没于屿旁,潮退,蒲牢犹隐隐可见,故名。海坛山四周涨海,水尽咸卤,独此水清淡可饮。中有老媪石,形如妇人,高二丈。石之前,有石天井,方广二十丈,中有石眼,深不可测,与海潮通焉。 双屿在江阴里海中。二山突起相对,故名。亦曰仙屿7。上有渔户百家。尝有蔡道者居石岩,岩可容十余人。有古井,遇旱不涸,水独甘冽。东有数岩及百年洞,乡人立神祠于洞中。又有草屿、堂屿、东草屿、盐屿,屿上居民亦于洪武二十年徙连山。 南匿屿在南日里。居民颇多,成一廛市。地所产盐味稍淡,以卤鱼胜他盐。山多风,人家种一柏树,经十余年,才长五六尺。(上二屿在县南。) 南匿江在县南南日里,距县隔九海凡二百九十里。其流自莆田县来,东流入于海。 海口寨江在海坛下里,距县亦隔九海几百余里。其源自长乐县石尤岭分水,而下注于江,以达于海。 海口江8源出旧兴化县界,流为百丈溪,至金应铺为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陆寺,合东溪,经县之河头,潴为琵琶洋,十八里入海,深广不可测。 龙江广五里,深五丈余。 旧名螺文江,后改名龙江。上接龙首河源,下通东南渤澥,有桥横跨其上。(上二江在方民里。) 松林江在永宾里,去海口镇五里9。(已上四江俱县东。) 径江在县西南灵德里。其源有二:一出旧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锦亭,东抵乌屿门10,又南至双屿头,歧而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复合于昭应庙前,会迎仙港入海。 西溪在县治西门外。其流入龙首河而达于海。 卢溪在县西北永福里。源出台岭,以其绕卢山,故名。 交溪在县西善福里。其源一出常思岭而来,一自清源星井窑11来而。交流而会于此,故名。 无患溪即宏路驿前大溪也。源出石竹山,入于交溪。相传林真人每以此水饮病者即愈,故名。(已上三溪其流皆入西溪。) 苏溪在县西南安香里。源出莆田县界,西通横山潭,入此溪。古谶云:“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 渔溪在县西南清远里。源出黄檗山里洋,与苏溪合流,达于海。 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合桃源之水为大溪,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又历县境黄茅墩,合蒜溪,出江口,入海口。子鱼潭,详见莆田县《山川志》;蒜溪,即蒜岭溪。 大蓝潭在浔阳里。岁旱祷之屡应。乾道九年,乡人筑石室以祀之。 瑞龙潭在新安里。旧传有龙蟠其中。(上二潭在县东。) 歛石潭在方兴里。其潭有三,南北相去各三里。北潭极峻险,危石夹径,可梯不可登,至者凛然。祷雨屡应。 按《三山志》:“敛石院内有龙潭。”注云:“海口众流源于此。”疑即此潭。 龙门潭祷雨辄应。宋乾道六年,县令吴竑立龙堂以祀之。 龙溪潭在龙溪寺后。(上二潭在永福里。) 东漈潭在遵义里。昔有龙见于大乘之东乡,邑人即其地祷雨屡应,因五龙堂以祀之。(上四潭俱在县西。) 扶门潭在县西南安香里。祷雨有应。 柏山潭在县东南福堂里12龙堂山之下。 按《玉融志》:“龙堂山,疑即闻读山,盖其中有龙堂故也。” 双髻潭在光贤里双髻山之西。有瀑布泉,高数千尺,下潴为三潭,清澈可鉴。 按县有双髻峰,疑即双髻山也。 横山潭潭之旁有仙人迹二,各长一尺二寸。石上隐起双字,其大盈尺,字画高二分。乡人祷雨,每有灵应,至者肃然。 龙水漈潭去横山潭十五里。去此潭七里。又有可坑潭。(上二潭在苏田里。已上二潭俱县西南。)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