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亢旱不竭。 仙泉井在县西北佑圣宫之右,刻“仙泉”二字于石。旧传凡乡民有暴疾者,焚符调此水,饮之立愈。成化十一年,知县施弘募众重浚。

      建宁府

建安县
  双髻山在县城北安泰里。两峰相并。亦名笔架山。 龙池山山顶有水一泓,旧传龙居其中,遇旱,以物触之,能致雨。 鸡足山山有三峰,状如鸡足。下有报恩寺,亦曰卧龙庵。 三门山五代时,王氏据闽,置栅于此,以守疆场,故以门名。(上三山在登仙里。) 衮坑山21在铁狮顶下。相传伪闽王延政据建时,有蛟如龙形,自山而下,滚山成坑,洪水暴作。是年,延政卒。 虎头岩山在秦溪外里。山多奇石,状类不一,前耸一峰,高大峻削,若虎首然。山巅有庵奉马真仙,岁旱,祷雨辄应。山之侧有凉伞山,山形如伞,下有孤石高耸,如人拱立,俗又呼为石人山。(上五山俱府城南。) 白鹤山《寰宇记》云:“东晋时,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已而有白鹤双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宫之中有灵涌泉。俗传泉初涌时,有疾者饮之即愈;又其泉涌涸不常,或遇其涌,邦人以为丰年之瑞。其右有圣母池。 天马山状如奔马。(上二山距城二里。) 响山距城五里。其山空洞,枕于溪侧,人有声辄响应。 白土山以其土色白,故名。 龙山状如龙蟠,与凤凰山对峙。其左有龙凤池。伪闽龙启中,制茶焙,引龙凤二山之泉,潴为两池。两池间有红云岛,宋咸平间,丁谓监临茶事时所作也。岛四面植海棠,方旭日始升之时,晴光掩映,常若红云浮于岛上。今塘池湮废,而岛又隐隐可识。又有御泉井、御茶亭。(上二山在吉苑里。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队羊山连冈迭陇,逐逐而下如群羊焉,故名。详见铁狮山下。 屏凤山群峰联属,拱揖左右,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状若屏风,故名。(上二山在登仙里。) 大富山在房村上里。山不甚高,而土脉膏润,因名。元季,邑人杨福兴22尝于此山种木成林,戒子孙留以备学校、寺观、祠庙、桥梁之需,及贫民养生丧死23之具。福兴,国朝少师荣之祖也。 龟山在璜溪之东。 箱山在璜溪东南。(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曹山在璜溪之东。相传曹圣者尝为邑雷氏择此地,故名。 队鱼山在璜溪南。群山突出,若队鱼之状。 印山在璜溪西南。其形方而伏,如印之状。 凤山在璜溪西。其形如飞凤。 虎山在璜溪西北。其形如虎。 豸山在璜溪东北。其形如獬豸。(已上十一山俱府城西。) 黄华山其脉从马鞍山而来,郡之护龙山也。宋建炎初,韩世忠讨范汝为,屯兵其上。元至正二十年,伪汉陈友谅寇建宁,亦列营于此。 马鞍山距城三里。又名瑞峰。其山状若马鞍,实郡之主山也。宋淳熙中,太守韩元吉以山势低于客山,乃种万松于其麓以益之,今已不存,而再植者复苍苍矣。山有瑞峰寺故址。 鸡笼山距城五里,与马鞍山联属,以形似名。 凤凰山在吉苑里。形如翔凤。山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一名狮泉24。自宋以来,于此取水造茶上供。苏轼《凤味石砚铭序》云:“北苑龙焙山,如翔凤下饮之状,当其咮有石苍黑,坚致如玉,太原王颐以为砚,名之曰凤咮。”即此是也。 八仙山在川石里。俗传昔有仙人过此山之上,足迹隐隐犹存。 辰山在东苌里。山大而最高,其颠可望见海日初出之处。山有三峰:曰逍遥,曰饮坑,曰牛顶。又有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又有牛心洞,广可丈许,深莫能测,中悬一石如牛心。乡人遇旱,辄相与致其诚洁,往洞中,以纸向石擦之,须臾,水滴如汗,乃盛以净器,致鼓东引归,谓之迎仙,甘雨随至。若不致诚洁,则不可得也。山之下有芦竹洞,相传马仙所居之地。山腰有蛟窟,岁旱,祷雨辄应。(上六山俱府城东北。) 仙人山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一名龙山。其山自郭岩发脉,高耸而来,至璜溪始平坦,堪舆家谓如仙人撒网形,故名。 象山山形类象,其鼻回转,抱水一泓,冬夏不涸,故又名白象卷湖。 壑源山高峙数百丈。此山之茶为外焙冠。俗谓之捍火山,又曰望州山。 梨山奇秀冠诸山。唐刺史李频,雅好登临于此,既卒,郡人思之,立祠其上,宋郡守卢干为立碑。下有小梨峰。相传频始葬,立祠于此,忽一夕风雨大作,祠之香火飞挂梨山之树,建人因伐树刻像祠之,此山今亦有小祠,故以小梨峰目之。 曹高山一名作高山。古有曹圣者茶场。(上四山在府城东南将相里。) 百丈峰在登仙里。上有百丈岩,世传马仙所居。岩畔有双龙泉,岁旱,祷雨辄应。去岩二十余里,有宝盖洞,即马仙飞升之所也。 黄龙峰在南才里。有马仙祠。(上二峰俱府城南。) 铜场七峰在府城南吉宛里。七峰联属,中三峰并驰,如渴骥奔泉,特异诸峰。 獬豸峰在府城西房村下里。以形似名。 黄栀峰在府城东南将相里。地多产黄栀。 灵地岭相传汉梅福尝修炼于此,丹成上升。 天湖岭岭之巅有水一泓,故名。 大雪岭闽中雨雪,及地即消,惟此岭极高峻,积雪累日,故名。 丁坑岭岭下居人多丁姓,故名。 曹岩岭昔曹圣者尝栖息于此,因名。(上五岭在府城西房村上里。) 白石岩在府城南秦溪内里。有马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