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隆山圆峰秀拔,俯临南浦溪,乃县治前山也。 将军山山势耸立,雄伟,如将军然。(上二山在登云里。) 株林山在孝弟里。峰峦起伏,林木森秀。山有却笠岭,相传汉华子期既得道,至此却笠而坐,遂仙去。(已上三山俱县南。) 越王山自横山蜿蜒而来,融结为县治,其势独出于众山。相传越王于此筑台为烽堠,遗址尚存。其左有金鸡岩,石状如鸡,故名。又有金鸡岭,通处4之龙泉。国朝永乐间,知县陈潼建亭其上,以为行人憩息之所。成化十年,又筑城门于其上,匾曰“金凤”。 吴山在慕泰里。山四面奇秀,为邑之望,居民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十户,列屯大泽,即此姓也。上有岩洞,俗号“燕窠岩”。岩半有石穴瀑布,故又名“石窦山”。唐时有僧尝结庵其上。 太姥山5在忠信里。太姥即魏夫人。道家谓魏夫人栖真于洞宫,此山其邻也。上建太姥寺,故名。山下又有徐渊书斋,故址俱存。(已上三山俱县东。) 梦笔山在县西上相里。相传梁江淹为吴兴令6,梦神人授笔于此,故名。又以山在环嶂之间,挺然孤立,名孤山。 横山峰峦横亘如屏,山阴有井,上有马仙祠。邑人祷雨多应。 泉山在永康里。山顶有泉,《汉书 朱买臣传》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7”,疑即此也。(上二山俱县东北。) 百丈山尖峰嵯峨,高耸千仞。旧记云:“东岭有钟离亭,已废。上有积石像人,俗谓之马大仙。中有九井,盖龙湫也。宋邑宰谢邦彦遇旱,以诗投之,即雨。” 温山旧记云:“山有泉,夏冷冬温,故名。”(上二山在招贤里。) 铜钵山山极高峻,南界崇安县。昔有道人创基其上,因开基而得铜钵,故名。中有泉井,乡人遇旱疫祷之辄应。按崇安县《山川志》云:“钵”作“钹”。 石龙山界崇安、浦城二县间。俗传有樵者砺斧于石脊,血随沁出,因名。山有三峰,中一峰名“鹅儿”,下有巨石如龙首,其上有井,井有石如珠,井畔有龙堂。(上二山在通德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子期山在县东南孝弟里。相传华子期师角里先生,得道后居此山,尝修炼于溪浒之台。有神人语之曰:“台前石鼓鸣,汝功成矣。”子期一日扣之,果有声,遂却笠仙去。 西阳山在清湖里,相传西阳太守全景文居此,因名。 大同山唐会昌中,萧、袁二禅师修行其上。时梁国公丘良居山下,一日,遇二师,有虎骤至,师曰:“无惊地主”。良遂舍水源建寺,名“大蛊”,后更名“大同”。绝壁穷崖之上有龙湫。又有虎跑泉,相传虎穴地得泉,故名。 嵩山上有龙井,祷雨多应。 大湖山在靖安里。一名“圣湖山”,巅有湖澄澈无底。俗传采药者见芙蕖满湖,涉而取之,乃石也。(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王归峰在县北官田里。昔平昌王避乱隐居于此,今有平昌王庙。 致孝岭在太平里。旧号“章家岭”。相传章得象未贵时,婿于练氏,外舅姑颇不为礼,得象偕练氏归,誓不再登此岭。及外舅姑殁,练氏陟岭上瞻望挥涕。人以是名之。 梨岭路通衢之江山县。其土宜梨,故又名“梨关”。宋杨亿《谈苑》云:“天下之水皆东,梨岭之水独北流入广信溪。”欧阳詹诗:“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烟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按《方舆胜览》载入福州,盖误。 折桂岭唐林藻与弟蕴登第,经此岭题诗云:“长记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岭头连影飞。”故名。一名“桂枝岭”,一名“泗洲岭”。宋元绛诗:“路盘云雨际,人在斗牛间。”(上二岭在安乐里。已上三岭俱县北。) 西岩岭岩岭巑岏,势欲凌空。宋章得象少时尝读书此山下。 密岭8梁江淹尝游其地。(上二岭在上相里。) 驻岭在新兴里。岭极高峻,路通崇安县。(已上三岭俱县西。) 柘岭在县西北雁塘里。界处州丽水县,以地多柘树得名。 白花岩在县北通德里。上有坐禅石,昔净空大士尝栖于此。 白马岩在大石里。峰峦秀拔,□出群山9。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马至此,故名。旁有傅竹岩,宋祖秀实故居。(上二岩俱县东。) 七房岩在县东北大石里。岩有七层,泉一穴,形圆如镜,名“镜泉”。旧传泉与九石潭通。岁旱,祷之即雨。 查源洞在县西北新兴里,查溪之源也。绝壁悬岩,界崇安县。宋绍兴初设西安临江二寨于其地,以备寇盗。罗汉洞在县西南登云里。洞幽深平敞,旧有双石寺,废址犹存。 伏水石在县北安乐里。其形如狮,首尾爪距皆具,故又名“狮子石”。 石牛冈在县西南总章里。其石状如牛。 南浦溪在县南。源出渔梁山及柘岭,自县北折而东南,汇为大溪;复西绕学宫及县治前,至新溪合流;复转东南,萦纡环抱,堪舆家谓为之“玄水”。由是下接崇安、建阳大溪,合流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溪在县西,源出百丈山。 江村溪在县北雁塘里。源出柘岭,转流与渔梁水会。 东源溪在县南孝弟里。源出西阳山,流至登云下沙桥。 南溪在县东大石里。自高泉流至锦江10。 前源溪在县西上相里。源出接登云里11下沙桥,至于古湫。 洪源溪在县西北招贤里。源出上相里梦笔山前。 石陂溪在仁和里。自大湖山流至总章里两岸。 临江溪在清湖里。源出新兴澄湖桥,流至观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八溪俱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