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姑圳,入松溪。 山表溪其源有六,分为二水,西流入瓯宁县界。 苦竹溪在县北。源出苦竹岭,自北而南有十里滩。 下元溪在县西南。源出筹岭,至蛟龙潭与李洋水合流,入双涧溪。 双涧溪在县东。源出西门岭,自东而西,至赤岩寨口折而东流。 和溪源出西表岭,至放生潭桥,折而东流。 淳江溪源出峡头,东流。(已上五溪俱东流入宁德县界。) 放生池在水南考口溪侧,其上有亭。 定漏泉在县治东南下药山下,一穴涌出,冬温下冽42,色清而味甘。阴阳家取以定铜壶刻数,毫厘不爽。

寿宁县
  镇武山在县治北。 翠屏山在县治南。 丛珠山在县治东。 天马山在县治西。 板仙山祷雨多应。 香炉山 高山 小托山 大蜀山(上五山在县坊隅。) 官台山 渐山 孤长山(上三山在福安里。)牧童山 紫翠岩山 白岩仙山 基德八仙山 仙人迹山 佛漈山 古鼎山 百里林山 东山 立茂山(上十山在政和里。) 溪头岭 弹子岭 章坑岭 杨梅岭 黄客岭 清源青竹岭 车岭 九岭 东门岭(上十岭在县坊隅。) 石虎岭 新峰岭 花岭 大同岭(上十岭在福安里。) 西表岭 俞岭 虎阱岭 芹洋岭 尤溪岭 小东古鼎岭 官田岭 立茂岭 黄奇岭(上九岭在政和里。) 蟾溪在县治南。发源大蜀山,下经县东流至福安县以入于海。 茗溪源出高山。北流入蟾溪。 源底溪源出青竹岭下,北流,会祭头入蟾溪。 南溪在县南。源出紫翠岩,迤逦流至福安县入于海。 平溪在县北。源出西表岭,东流。 尤溪在县东。源出虎阱岭,东流。 丹溪在县东。源出芹洋岭,东流。 九岭溪在县三图。源出大所,东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铁梗溪在县东。源出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至福安县入于海。 上地溪在县北。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杨梅洲溪。 渔溪在县东。源出立茂山下,南流绕花岭至福安县入海。 犀溪在县东南。源出佛漈山,东流入官田场、龙潭溪,至福安县入于海。 龙潭溪与犀溪同源。 禾溪在县西。源出牧童坂山下,至溪口,经福宁州入于海。
  校 注
  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信溪”。
  2 “矹”为“矹硉”之误。
  3 《浦城县志 山川》作“船山在永康里,距城四十五里”。
  4 “处”指“处州”。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通处州之龙泉。”
  5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大姥山”。
  6 梁普通六年,江淹任吴兴令,时属东扬州。改浦城为唐天宝年间事,江之《赤虹赋》及《青苔赋》均在邑时所作。见嘉庆《浦城县志》。
  7 《汉书 朱买臣传》颜师古注:“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按颜师古时所谓泉州,指今福州。景云二年改名闽州,而于晋江县置泉州。今之泉州及福州均有泉山,它处亦有以泉名山者,未知孰是东越王所保之泉山。
  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蜜岭”。
  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夐出群山”。
  10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自高泉里流至锦江”。
  1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登云里”。
  12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上有莲台、水月庵”。
  1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四围劖削”。
  1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在崇泰里”。
  15 据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注”应作“诸”
  16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山之源推出一石”。宜补“出”字。
  17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锦江”作“锦工”,应据改。
  1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九石滩在县东”,亦不详何里。
  1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蹲狮山“形似狮子之蹲足而坐,故名。旧传元索翁者修真于此,俗又谓之尊师山”。
  20 《拾遗记》为晋人王嘉所撰,非唐时书。
  2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吴家山”。
  22 南宋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尹临安(今杭州),请以二王镇闽,不从,及元兵迫至临安,徙封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本志“昱”为“昰”之误。
  2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及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均作“花岩”。
  2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李怿”。
  25 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则作“清泉溪”。
  26 朱嘉原题为《武夷山图序》。
  27 一本作“夷落所居”。
  2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赈贷”。
  2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溪回石束”。
  30 “胡定国”应为“胡安国”之误。
  3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董山”,而雍正《崇安县志》不载。
  32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于南源岭、崇岭、梅岭下注:“上三岭俱籍溪里。”
  33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与雍正《崇安县志》俱有小浆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