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一人持戟守之,虽千百人莫敢犯。永乐间,海倭入寇,民多匿洞中,倭寇百计攻之不克,遂舍而去。 黄崎山在三十二都。旧名宁崎山。三面濒海,风涛卤气之所浸蚀,草木不茂,土色微黄。因呼今名。 峰崎山在三十四都。以地名。(上六山俱县东南。) 盘龙山在一都东北。七峰相属而来,其势蜿蜒,若龙之盘。 危石山在十七都盘石。 上有危石崭然,高三丈余。 城山在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上三山俱县西南。) 登龙峰在县北十六都。宋崔拱偕二子正则、丽则读书于此,后父子相继登第,因名。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太白峰在县西北十六都。一名莲花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襄大书“太白峰”三字于其上。 陈店岭在县西十七都鹤堂山之东北。东属惠安,西属晋江。唐末晋安陈转运使居此。 曾师岭在县东北四都。五代时有巫师曾姓者居此 因名。 三台岭在□□都。山势连延万迭,三峰耸起,峭绝不可攀,上有云湫仙迹。 天开岩在□□都。初没蓁莽间,人莫知者。宋熙宁中,县令吴克见其顶,烟萝蓊郁,疑有异境,攀缘而上,遥望山海,历历如指掌,因名曰天开。宋王献臣诗:“小石大石皆罗列,造化安排非力设:覆者如轩深者洞,方者如屏平者席,可以安尊罍,可以横琴瑟。天边乌兔眼前飞,海上波澜掌中白。” 伏虎岩在□□都。相传宋祥符中,僧道养庵于此,与一虎同寝处甚驯,因名。(上三岩俱县北。) 清水岩在县南二十二都29。有泉一泓,澄澈不涸。 赤石岩在县东□□都。峭立如赤壁。 白马岩在县西□□都。相传天色晦冥之时,樵牧者见时有白马出于林下。 虎岩在县西北□□都。上有石窦,可容三十人。相传尝有虎处其内,人莫敢窥,后有佺道者居于此,虎随遁去。 白云岩在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巅。因名。 松洋洞在县东南□□都。洞有石门,仅容一人,侧身而入,中极宽广,唐宋间里人,多避寇于此。洞门石缝自有藤根,直三丈许,入洞时执以缒下。故老相传云:自古有之,不枯亦不萌。 乐屿在县北十都。 竿屿在县东三十三都。(上二屿在海中。) 龙湫沟在雷山之左畔。其水迤逦至学宫前,注于凤池,岁久湮塞,或侵为田圃。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桓命工浚之,以复其旧。 县后溪发源东平山,出南岭桥,过草马埭。 茭布溪源出柯溪岭,过居仁浦前桥。(上二溪在三都。) 驿坂溪发源禅静寺后,出驿坂桥。 李林溪发源竹林寺后,出旧铺桥。 下田坑溪源出山半坑,过王孙埭。(上三溪在四都。) 玉田溪在十三都。源出悬钟岭,折而东流,过茭溪桥。(已上六溪俱流入峰崎港以达于海。) 西充溪在十二都。发源角山前,过白水铺桥,入布埭、庄埭以达于海。 白岩溪在十四都。其源有二:一自三髻山后大山坑出;一自柯岭山出,为澳溪,西过谷口桥,达洛阳港,以注于海。 澄果东溪发源定光寺后,过无量桥。 真如溪一本作真女溪。发源横溪岭,历涂岭,官桥会于柳青宫前,过林田。(上二溪在十二都。已上十溪俱县北。) 南坑溪在县西十六都。发源马陇坑,过陈公桥,会于上林溪。(以上三溪俱流入添崎港以达于海。) 黄坑溪在十八都。发源鹤岭坑,过九斗丘桥。 下曾溪在二十都。其源有二:一出上曾溪,过上田小桥,一出上范溪,过上田大桥,会于充口溪。(上二溪在县南,俱由马山埭以入于海。) 左潭在县东二十四都。潭侧有五龙庙。 济龙潭在县西北十七都报劬山下。 放生池一在县北七都大湖岩前,一在县治南门内旧学前。 金莲池在县南十九都。产花茗莲,其色如金。 凤池在县治东南。宋县令赵汝□禀以县治有龙蟠凤舞之势,故凿池于此,浚龙湫沟水灌之。
  校 注
  1 “鼊”系“(权俱切)鼊(比激切)”之误。鼊,异种龟。
  2 万历《泉州府志 山川》作“舟行二日始至”。
  3 乾隆《晋江县志 舆地》作“唐宣宗叹曰‘大类吴洛阳’”。
  4 乾隆《晋江县志 舆地》作“在义成门内”。
  5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琼”字应为“冽”字之误。
  6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晋江县志 舆地》均作“在仁风门外”。
  7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上有通远王庙,以神来自永春乐山,故沿其名。”
  8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亦名芝瑞山”。
  9 民国《南安县志 舆地》作“高镇山”。
  10 康熙《南安县志 疆域》作“龙潭凡五,一在四都平洋中”。
  11 据康熙《南安县志 疆域》应作“雨立至”。
  12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一名仙人掌”。
  13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与黄檗断际和尚观瀑”。
  14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有大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古浪”应作“鼓浪”。
  15 乾隆《永春州志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