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宽建。) 天峰亭在白鹤岭之巅。宋淳祐十二年知县徐梦发建。(已上五亭俱在县东一都。) 枫岭亭在二十二都。洪武二十年宦源黄伯源建。 石壁亭在二十三都。正统四年道土陈卢中建13。(上二亭俱县西。) 应石岭亭在县北六都。元大德五年建。

福安县
  飞凫阁在重金山之麓。 锦屏堂在县治西。四旁环植海棠五千余株,故名。 玉春堂在扆山之东。堂左右环植梅花。(已上阁、堂凡三所,俱淳祐八年知县林子勋建。) 桂芗亭在旧市易库之北。 依仁亭(上二亭俱在黄崎镇。今废。) 扆峰亭在县治后山顶。为县僚登眺之所。 平远台在县城南。山水环绕,为邑胜处。(上亭、台凡二所,俱宋淳祐间知县林子勋建。)
  校 注
  1 乾隆《福建通志 古迹》作“明林弼建,著书其中,号梅雪斋”。光绪《漳州府志 艺文》载有林弼《梅雪斋文集》。是梅雪斋为林弼所建,“福字”衍。
  2 乾隆《福建通志 古迹》作“馆其甥曾从龙”。
  3 乾隆《福建通志 古迹》作“谢知几建”。
  4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在府城西”。
  5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邹总管铉建”。
  6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王塘”。
  7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卜居于此,元至正间,其孙良贵构隐居之所”。
  8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张允韬”。
  9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曰见道”。
  10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其外有迎宾亭”。
  11 诏岁指封建皇朝所定乡举之年。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每岁乡举”。
  12 民国《福建通志 古迹》作“陈迁创建”。
  13 民国《福边通志 古迹》作“陈虚中建”。

卷之七十五

  寺 观
  缁黄有庐,昉于后汉,而东南郡县犹未有也。自吴孙权始建。建初寺于江东,建洞元观于方山,而后寺观始蔓延诸郡以及于闽。历晋、宋、齐、梁而始盛,又历隋唐以及伪闽而益盛,至于宋极矣!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自二氏较之,佛氏之居,视老氏又十八九焉。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创制立法,自非古有赐额为国祝厘者悉令归并,郡县并限僧之名数,而复禁其私度私创,使之自废。今之存者特千百之十一耳。然不考其已废者而并载之,则圣神之见度越前代帝王之远,孰得而窥之哉?乃志寺观。
      福州府

闽县
  开元寺在灵山之西。旧属怀安,梁太清三年置。旧名“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改“龙兴”,开元二十六年改今名。寺之后有芝山,故复匾其门曰“芝山”。会昌中汰天下寺,州存其一,即此是也。宋天禧中灾。庆历三年合开元、庄严二寺之地重建,更名“开元庄严禅寺”,国朝为祝圣之所。中有平怀堂。 普光塔寺在府城东隅甘棠坊内。宋熙宁五年建。旧有塔五级,国朝洪武间增为七级。宣德间徙建于寺西百步许。(上二寺俱府治东。) 万岁寺在九仙山之西。唐天祐元年王审知建。五代梁赐今额。内有定光塔、金粟台。 南法云寺五代唐清泰元年伪闽建。初名地藏通文寺,宋祥符间赐今额。国朝宣德中内使卓广梁重建。 法海寺在九仙山之西北罗山之下。五代晋开运二年建,名“兴福院”,亦名“罗山寺”,宋祥符中改今名。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宣和初改为“女贞观”。建炎初复旧。内有放生池。我国朝初有司以储军器。正统二年重建。(上三寺俱府治东南。) 鼓山涌泉寺在鼓山里。唐建中四年有龙现于山之灵源洞,因建寺镇焉。王审知尝命僧神晏居于其中,而倾其国资以给之。乾化五年改为“鼓山白云峰涌泉院”。中有华严台、妙峰阁、一多庵、痴坐轩、憨睡室、无尽门,总名曰“华严”。国朝复改寺,宣德初重建。 云门寺在南洋屿1。宋嘉定间建。中有吸江亭、石莲。国朝永乐间太监郑和重建。 石泉寺洪武三年建。(上二寺在江左里。) 衡山寺2在江右里。唐景福二年建。 海文殊寺在嘉登里。 大乘爱同寺在东山。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寺”,十二年置“爱同寺”,唐大中十一年,合二寺为一,因名。宋元祐中,许将请为功德院,中有夜光台、神僧室、鉴净轩、放生池。 文殊般若寺唐景龙四年建。咸通中赐额,曰“东山文殊般若寺”。国朝成化七年重建。寺之山旧产金沙。(上二寺在瑞圣里。) 华严寺在浦头。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即地藏塔院也。其地本唐翁承赞之第,有昼锦亭、狎鸥池。 宝月寺唐乾宁初建。宋乾道六年陈诚之请为功德院,改曰“广因报先”。国朝永乐元年重建。 东禅寺在白马山。旧名“净土”。唐武宗时废为“白马庙”。咸通中,撤庙为寺,号“东禅净土寺”。中有放生池。国朝成化三年重建,改名“东禅宝降禅寺”。 地藏寺唐乾宁元年建。(上四寺在易俗里。) 太平兴国寺在光俗里。旧名“咸通般若寺”。宋太平兴国四年 赐今额。 灵洞寺在至德里。唐咸通四年建。 龙瑞寺唐天复元年建。国朝天顺二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