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在县南十里”。
  54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界”。
  61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昭阳门”。
  63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
  69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一百里”。
  74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
  7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卷之九

  地理
    山川
      汀州府

连城县
  后龙山在县北在城里。山之脉自清流县半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旗石峰,为西宝山,为三军山,至是屹然峙于县治之后,实县之主山也。 金鸡山旧传尝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寄宿庵中,及觉,遂失庵所在。 银屏山磅礴屹立,每冬睛雪霁,若银屏然。 笔架山三峰联属状若笔架。(上三山在南顺里。) 云山峰峦峻耸,势凌霄汉,时有云气出其上。 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上二山在河源里。) 白云山在表席里。棱层奇崛。高入青苍。时有白云覆其顶,故名。(已上六山俱县南。) 西宝山在县西南顺里。相传尝夜有白光发林麓间,或者以为金银气,故名。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峭壁攒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坦夷,石泉流衍,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元马周卿取山间奇胜,命题凡十三,以隶书刻石,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豸冠”,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灵虚”,曰“小崆峒”。 金柜山山形方正如柜。 天马山怪石昂藏起伏,若天马争奔。旧传遇风雨夜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击其首。 狮子山怪石嵌呀蹲踞,状若狮子,故名。 三仙山旧传尝有三人聚会山中,优游谈笑,一日皆乘鹤而去,因名。 上峡山两山夹立,中有一路达北安铺。(上六山俱县东北安里。) 文笔峰在县南表席里。尖耸如笔。 分水峰与长汀县接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南入连城,故名。 彭地岭相传宋开国侯彭孙尝驻兵于此。(上二岭在县北北安里。) 垂珠岭在河源里。相传宋文天祥起兵勤王,经此岭回首垂涕,邑人因表之曰垂珠。 远水岭在表席里。路接上杭县界,行人遵此岭以避重滩之险,故名。(上二岭俱县南。) 塔背岭在县东在城里东塔寺之左。 虎忙岭在县南南顺里,陡峻而长,谓虎过之亦苍忙也。岭半有庵。 灵峰岩 南峰岩中有佛庵。(上二岩俱县南。) 石门岩两石相峙,壁立万仞,中有宿云庵、总宜亭、悠然阁。 鹫峰岩势如腾云,旁有瀑布泉及石仓。(上二岩俱县东。) 滴水岩在县东北□□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七星冈在县南南顺里,冈凡七,环列如星文布。 龙子冈在县南南顺里。因后龙山脉过此,故名。 迎春石窠在莲峰山上,邑民遇立春日,皆诣迎祷。 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两山之下,形如龙爪。 香炉石在莲峰山玄真堂前。圆仰如香炉状。 文溪在县治前。旧名清溪,源出长汀磜1,经新林寺,回环屈曲,到县凡九折,东入清流县界。 莒溪在河源里。源出龙岩县山中,下接汤家渡,入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