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一》作“云来隐巉嶷”。
  11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长笑观大荒,尘襟尽冰释”。
  12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解衣恣磅礴”。
  13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作“极目送斜晖,遥遥海天碧”。
  14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及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均作“郡楼赡东方”。
  15 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作“素尚自幽独”。
  16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作“今朝复何如”。
  17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二》及乾隆黄任《鼓山志 卷十》均作“褰裳陟遥颠,万象能俯视”。
  18 上述《闽都记 卷十二》及《鼓山志 卷十》均作“城中十万家,嚣喧不到耳;郊原与市廛,琐碎如聚米”。
  19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一》作“其品堪第一”。
  20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十一》作“别有真香与味色”。
  21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一》作“游席帽山二首之二”。
  22 道光重刊明王应山《八闽名胜笺 卷一》作“灵境閟绝顶”。
  23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七十七》作“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学文学之意”。
  24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科举废,后生无所事耳目”。
  25 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小有才者溺愈深”。
  26 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是虽明时崇儒重学之意”。
  27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曾子”。
  28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磔裂破碎于毛、郑、贾、马、王、范之徒”。
  29 乾隆《福州府志。学校》作“闻乎其音容者乎”。
  30 道光鄢调元《十闽名胜笺 卷二》作“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宿雾昏金像,飞泉溅石梯”。
  31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秀出巫山十二重”。
  32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桃源春尽落花浓”。
  33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凤鸾一啸最深处,仙客楼台何处逢”。
  34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古柏千年在”。
  35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三十九》作“解衣归卧玉琐碎”。
  36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题作“幔亭峰”。
  37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更无裀幕空中举”。
  38 上述《武夷山志 艺文》作“松篁闲锁一溪云”。
  39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追寻唤渔舠”。
  40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才既非时用”。
  41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喷薄鸣铁笛”。
  42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九十五》作“弄舟绿碧涧”。
  43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王馆莓苔生古愁”。
  44 乾隆麓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白马瑶鞭在何处”。
  45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幔亭空说当年事”。
  46 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 艺文》作“乾鱼犹记同亭祀”。
  47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雄镇斡维东”。
  48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道人不作荒台梦”。
  49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鼓楼岩下水潆洄”。
  50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非渔艇不济”。
  51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二》作“千载猿鹤友”。
  52 光绪续修《浦城县志 艺文》作“爽气净尘氛”。
  53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泉硖”。
  54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复此得清响”。
  55 咸丰重刊《朱文公集 卷一百》作“俯槛铿琳璆”。
  56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惟兹攸居”。
  57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请固辞”。
  58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谕勉愈力”。
  59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而寖朽以弊也”。
  60 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夫缮修一役耳”。
  61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吴元实”。
  62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孟子亦曰”。
  63 康熙重刊《杨龟山先生集 卷二十四》作“溉其文,茹其实”。
  64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不惟昧先王梦龄之义”。
  65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才有尽而志可踬乎”。
  66 光绪重修《浦城县志 艺文三》作“斯虽未敢上比于春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