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据其绝顶。(上二山在府城北隅。) 九峰山在剑津里。九峰岧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展旗山在□□里21,以状名。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上二山俱府城南。) 衍仙山在府城东衍仙下里,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有支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名石佛山。衍,一作演。 虎头山在县治之右,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莲花山在天竺里。重峰迭嶂,如莲花然。 溪源凤山在剑津里。山上一泉井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天柱山在大源里。屹立凌空如柱。 筼筜山在安福里。旧多竹。 宝云山山势秀拔,时出云气。 文笔山一峰耸秀,如卓笔然。(上二山在资福里。) 天马山在太平里。刘禹锡诗:“山如天马奔。”(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百丈漈山在府城东北新兴里,高峻临水。 云顶山高与云齐。 宝龟山平田突出,一石如龟形。(上二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在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又有石如狮子状,号狮子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下有书院,祀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废址就存。 金山在余庆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 虎掌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保福里。) 群山在晋安里。群峰竞出,故名。(以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 金凤山在太源内里。高出群山,其形如凤。 金宝山山形高耸秀丽。 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在开平里。以上四山俱府城西南。) 文笔峰在府城南罗源里。高出群山,摩切霄汉。 小鹫峰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间,漕使曹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在崇福里。层峦迭嶂。状若莲花。(上二峰俱府城东。) 紫芝岭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杂,通郡学之西山。下有忧水井22,水清冽,汲之者甚众,不竭,至炎月愈甘美,故名。 石鼓岭在梅南里。其山高耸绝,方圆数丈,中心尺余,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府城北。) 湖头岭在府城东衍山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于此。23 梧桐岭在府城西资福里。多产梧桐。 黄源岭 白沙岭上产白沙。 清风岭高出群山。(上三岭在府城东南金沙里。) 美岩在云盖里。唐刘圣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在寿山里。相传山多魔,故名。(上二岩俱府城西。) 容照岩 百花岩剑溪之东,石壁峭立,方春,百花鲜丽,故名。下有碧云洞。(上二岩在崇福里。) 中岩在衍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府城东。) 西岩其石崔嵬。相传唐宝历初,有蔡、柳二禅师创庵,山神示现,二师拔松倒植于地,而松倒生,山神乃归向。 天井岩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日行人竞饮之。相传有圣僧道此,凿以济渴。 碧岩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在梅东里。四时青色隐隐,故名。(已上五岩俱府城西。) 白土岩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仙翁郭姓,故名。 举岩在长安北里。 虎掌岩在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紫岩岩石皆紫色。 文笔石岩尖峰如笔。(上二岩在晋安里。以上四岩俱府城东南。) 闻猿洞在城南玄妙观之右。昔有方士袁深尝炼丹其中,二白猿住来而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故名。□深诗:“闻猿何似不闻猿,闻得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莲花洞在府城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如莲花。 隐鳞洞在崇福里。左依百花岩,右旁藏春峡,直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 石觜洞在衍仙下里。(上二洞在府城东。) 花心洞在剑津里。上有九曲,似花心焉。 金源仙洞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上二洞俱府城西。) 平寇颂石李先锋系降寇坐此。郡人刻颂。 花纹石有五采纹。 虾蟆石临水如虾蟆状。居迩此石者,夏月无蚊,今铁冶是也。 笏石 幞头石上二石皆以状似名之。(以上五石俱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击块煮而食之,疾愈。(上二石在任州里。) 仙书石在崇福里萧坑之前。或指以为仙书。(以上三石俱府城东。) 卤水石 玳瑁石如玳瑁状。(上二石城在府城东长砂上里。) 盘陀石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阴森,景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在府城西南。状如马鞍。 归云峡在府城北衍仙下里。雨后常有云气。 峡在府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 藏春峡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在府城西天竺里。山多产竹。 大洲在寿山里安济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