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鱼煎,曰鸬鹚,曰樟根,曰大连兴,曰小连兴,曰大石头。下三十里为莽荡洋。洋下凡八滩:曰吴令,曰大览,曰小览,曰大昌,曰小昌,曰三夷,曰钟山,曰连乾53,由是疏为张四谾。下流又八滩:曰猿,曰白羊挨,曰太极尽,曰冲,曰沉,曰黄坑,曰牛角,曰鲙54。(自此以上诸滩俱在湖头上流,下一百一十里,为滩三十,注尤口函。) 放生池在县东积善坊。旧以保安寺后广英亭前之塘为之。宋庆元中,知县詹丙以为浅陋,不称臣子祝寿之意,移就县溪。东自峡头,西至湆坑口,下至小村口,禁鱼捕。于东西门外立石,镌“放生池”三大字以识之。 西园池在县廨之西。 双鉴池在仙灵山三峰之下。 根口汤池在县西南二十九都。 长沆泉在县治南。发源毓秀山。四时滔滔不竭。宋朱熹诗所谓“源头活水”即此是也。 龙井在县东十七都。高峰千仞,下有二石井,琢削天成。每欲雨,必有龙缘崖上下,或盘旋波间,人多见之。岁旱辄祷雨于此。 通驷井在县治西通驷坊。味甘冽,潴水石斛仅广二尺,长一寻。朝夕汲之,虽数百人不涸也。相传尝有小金鲫出其间,汲者欲涸水取之,遽失所在。宋秘书黄声居其侧,尝纪异而刻于石斛。 灵源井在县西灵源院前。深十余丈,每遇米价高,则涌溢四出,平则止四五尺,乡人以是卜米价低昂。
  校 注
  1 “磜”疑为“漈”之误。
  2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蛾眉山”,并谓:“一中峰正对县门若蛾眉然。”
  3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笔架山”,谓:“在县西三里。”
  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兴善里”,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县东北三十里”。
  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五里”,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城东北六、七里”。
  6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县东南八十里”。
  7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城西二十里之永安铺”。
  8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县西北二十里”。
  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归下里”。
  10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县东黄陂”。
  11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县东二十五里之瀚淫中”。
  12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门限石”,谓:“在石珩之太平桥下,如门限然。”
  1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岩前溪中”。
  1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称:“百丈漈有二:一在县南五十五里之邝坊;一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之谢地。均石壁峭立,水势湍激。”与此所载不同。
  15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在城西十余里之新兴铺”。
  16 民国《明溪县志 地理》作“又名斧光山”。
  1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茫荡洋山”。
  1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巡检司”。
  1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绵亘永定、大浦二县间”。
  2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源出龙岩大池”。
  2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府城之南”,嘉庆《南平县志 山川》作“在资福里”。
  2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夏水井”,谓:“在郡城紫芝岭下。”嘉庆《南平县志 山川》则作“夏井”。
  23 据《宋史 张佳》,“张彻”应作“叶彻”。
  2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嘉庆《南平县志 山川》均作“昼寒”。
  2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嘉庆《南平县志 山川》均作“剑津”。
  26 “蹬”疑为“磴”之误。
  27 “”为“”之误,亦作“”或“□□”。即狒狒。
  2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漠溪”。
  2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梅溪”。
  30 “知之”当为“知者”之误。
  3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浅而急”。
  32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视为常然”。
  3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右峙沙洲”。
  34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在九都”。
  35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飞升岩”。
  36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云开并蒂莲”,“间”当为“开”之误。
  37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雨随注”。
  38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自北而来”。
  39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长安里”。
  40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七都”。
  41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青印溪一源发于此”。
  42 乾隆《尤溪县志 山川》作“在九都木溪桥侧,一名马蹄岭”。
  43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南长安里”。
  44 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东进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