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焉。(上二山在二都。) 白鹿山俗传唐樊东师筑坛炼丹于此,后乘白鹤20而去,故名。 青云山其土白腻堪陶器。(上二山在四都。)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有龚、颜二师祠,水旱祷之,有飞蜂至则应。 鸡鸣山宋开宝间贼卢绛入闽,居民不知也。忽中夜鸡鸣山顶,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于害,因名。《一统志》作“山”,《郡志》作“峰”。 壶山与鸡鸣山对峙。(上三山在五都。) 三台山又名杨源山,界建阳、邵武二县间。自武夷盘礴而来,形有三级,如台状。旧有广福庵,祀杨圣者。 四角山四望皆有角。(上二山在六都。) 五台山在九都。 龙山在十都。山大而高,抵建阳县书坊界。 龙须山在十二都,当顺昌、建阳二县界,周围三十余里。冬有燕子聚其上以万数。多产药品。 白水山在十五都。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泉飞流数十丈,如素练然。 九台山与白水山相对。上亦有瀑布泉。 莲花山群峰层出如莲花状。(上二山在十六都。) 宝山旧产铁矿。 东山与宝山相属,高百余丈。上有瀑布泉。(上二山在十七都。) 龟山其状如龟。 观音山(上二山在十八都。) 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北崖山 清凉山(上三山在二十二都。) 云岩山在二十六都。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岩,吞吐云气。宋严羽常游咏其间。 纱笼山在二十九都。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号“通天蜡烛”,故名。又号“三千贵人峰”。(已上二十七山俱府城东。) 登高山一名“熙春”。自潮鱼、白鹤山冈峦连属,迤逦至此。一峰特耸,势如猊踞,宋时在郡城之内。旧志云:“山有三峰,谓之灵泉三峰,此其一也。”宋叶仪凤诗:“溪上千峰碧玉环,瞰溪台榭紫云间。鸟啼花落非人世,似此金鳌山上山。” 西塔山在登高山南。一名金鳌峰,亦灵泉三峰之一也。 樵岚山在西塔山后,俗名钟家岐,又名金莲峰,樵水出焉。宋龙图孙谔居其地,故又名“三谏”。中有马鞍、石崇二岭。(上三山俱府城西。) 冠峰山在府城东北三都。上有摇石,高广丈余,推之辄摇动。 象牙山在四十一都。山接光泽县界。 黄柏山 天马山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上二山在四十九都。) 龙湖山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相传有老蛟穴其中。下有宝乘院,唐僖宗子圆觉道场。 西乾山一名大乾山,自乾方来,故名。隋泉州守欧阳祐墓在焉。(上二山在五十都。) 印山在乾滨溪。山形圆小如印。下有石潭(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福山旧名鹫峰,又名腰带山。元黄清老读书其中,有听雨轩、云在寮、翠微阁,近废。 七台山跨汀、延、邵三郡境,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有庵祀真济刘大师。庵前有百花洞。洞畔有石穴,常干。每旱疫祷之,辄有水,以洒田中则雨,以饮病者则瘳。宋黄本仁诗:“登陟最高顶,四围山尽低。星辰可手摘,杉桧与天齐。只觉风生腋,恍如云作梯。何当谢尘事,来此共幽栖。”山之麓,有通判泉,在通判何兑宅前。其泉清冽。兑居官有清节,乡人以拟之,故名。(上二山在十八都。) 石岐山一在府城东南浮桥头,一在王塘渡头,又名“胡孙岐”。两山互抱,势如龙蟠。 凌云山在二十三都。高一千三百余丈,势如狮子仰天。 浮潭山在二十八都。三峰秀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寿山有三台峰。 丹山在寿山之前,形如半月。 潮鱼山21在三十九都。三峰鼎立,高出云表。 狮子山在四十三都。状如狮子,前有山如球。 云锦山在四十四都。有三十六高峰。 白鹤山在四十五都。高峻如孤鹤冲天。又名天帝峰。 潭山平田中有潭山寺。一名古山。 紫云山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元黄镇成诗:“甘泽中霄下建瓴,一帘秋意枕边生。名山有祷神如在,听取村村打稻声。”(上二山在四十六都。) 白壶山在四十七都。一峰独秀凌云。 锦幛山在四十九都。端平苍翠,望之如玉几然。又名覆船山。中有七宝坑,其泉清冽,祷雨多应。(已上十山俱府城西南。) 莲花峰与石鼓山相连,峰峦迭秀,状若莲花。旧有吴梅轩所创漱玉挹爽亭。梅轩旧失其名,惟峰下有墓题曰“梅轩教授”,它无可考。 祥云峰在三十八都。山势如奔马伏狮之状。 官尖峰在四十二都。一名展旗,一名龙楼宝盖,一名太常。 双台峰在四十六都。上有二级。(上三峰俱府城南。) 石人峰山上有石,状如人立。 兴云峰(上二峰在八都。) 合掌峰在十都。两峰尖秀相向,状如合掌。 天笔峰在十一都。状如卓笔。又名君子峰。 金字峰在十五都。 兴元峰在二十九都济川桥头。山麓有奉议泉,其泉清冽,冬夏不涸。元延祐间,郡倅靳某除道得泉,乃甃为井,以饮行者。构亭其上,亦以奉议名,今废。(已上六峰俱府城东。) 玉龙峰在府城东北一都。上有白石,状如龙首。 石鼓岭在府城北。 垓岭去府城三里,路通泰宁县。 白石岭在三十二都。 刘师岭在三十八都。旧传尝有刘姓者结庵于此,故名。路通盱江,鸟道崎嵚,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甃道,行者便焉。宋上官彦宗诗:“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