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平地起突,三小山相连,其下为尖山溪。

  九芎林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狮仔头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九芎林山出。

  大铳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石仔仑山出。

  竹仔门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尖山出。

  柴牛椆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纲山出。

  草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

  尾寮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柴梳山出。山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打鼓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北有触口山泉下注尖山溪。

  挖仔手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无尾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大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脉由北叶山出。

  芒仔芒埔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九里,脉由北叶山出,山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水底坑山,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八里,脉由山猪毛山出,山北有大泽机泉下注南势溪。

  熬酒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七里,脉由南太武山出,肖形而名。

  芎蕉坑山(一名猪槽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六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鹿场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五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蒲姜坑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四里,脉由南太武山出。

  大埔顶山(一名大坪顶山),在港西里,县东五十三里,脉由南太武山出,高四里许,长六里许,山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滴水嵌山(亦名茶油坑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二里,脉由南昆仑山出,山北有嘉早山泉分注东溪、番仔埔溪。

  四目公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一里,脉由南昆仑山出。

  大坑口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帮嵌山,在港东里,县东五十里,脉由浮圳鹿山出,山北有浮圳鹿山泉分注头沟水、九甲、后寮等溪。

  狮头山,在港东里,县东四十八里,脉由南昆仑山出,高十里许,生番居之。

  横山,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脉由狮头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山南为摆律溪。

  两鱼山(一名下赤山、一名滚水山),在港西里淡水溪边,县东二十里,平地起突,高十丈余,长二里许,二山相连,势若双鲤,故名(按旧志:下赤山以土色赤,故名。又云:滚水山不甚高,顶涌温泉。光是,瀵涌出泉,水多泥淤,至乾隆十二年,始涌温泉,近地不生草木),山麓均有观音寺,一名赤山岩、一名高冈亭。土人云:近来二山皆有泉,一温、一冷,甚奇。

  右全邑诸山,凡一百五十九座,其与旧志合者仍之,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略者详之,颠倒者、错乱者综理而条贯之。割归他邑者,略述一、二,而其余悉汰去之。务使脉络分明、层次不紊,为纲凡四,为目一百五十有九。至若川之一类,实与水利相关,釆访未全,俟明春再行续报可也。光绪十九年十二月,龙岩章占秋缮本。
 

丙部

  地舆(三)

  县治大势,东北为山,西南为海,由山发源、萦洄不息者,为溪、为沟。沿海出口、舟楫可通者,为港、为澳。拦溪引水、溉田流行者为圳,潴蓄者为陂,深者为潭,次者为池,浅者为窟。傍海围筑、水半咸半淡、畜鱼于中、岁收其利者为堰。有船筏济人者为渡。横跨两岸、利人来往者为桥。此全邑诸川及水利、津渡、桥梁之大概也。谨胪列于后,而以八景附焉。

  诸溪(川类一)

  沟渠(川类二)

  港澳(川类三)

  圳道(水利一)

  陂泽(水利二)

  深潭(水利三)

  池塘(水利四)

  水窟(水利五)

  鱼堰

  官渡

  义渡

  民渡

  桥梁

  八景

   诸溪(川类一)

  旗尾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受寨仔脚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

  尖山溪(上游名触口溪,分旁支入旧寮圳,下游名龟仔豆溪,分旁支入狮仔头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五里,源出尖山,合触口山泉,西南行十二里,分注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溪等流。

  弥浓溪,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尖山溪分支,北行旁入两圳(龙渡、弥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