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以上二十四条,俱在新圳尾闾下草潭额内。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条,计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传为旧圳开成后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曹公命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贡生郑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众开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开筑。越两年(即二十四年,甲辰岁)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志不忘所自也。

  曹公旧圳,在小竹、凤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凤山),县东三里,源引九曲塘(说见新圳条下)南支水入圳,兼纳四陂(总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龟仔潭等流,西南行递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庄、山仔顶、二十四甲、青埔、涂库、三台瓣、大人宫瓣、大桥头瓣、外旷地、沙滥、中廍西、二桥、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径注红毛港堰,长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过路窟瓣,次草陂瓣,次涂库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观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坪仔头,受旧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前、后庄二圳,本支再行里许,入中庄陂,灌田二十甲。

  前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中庄圳分支,东南行,兼纳冈山仔圳(新圳额内)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顶圳,长里许,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后庄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中庄圳分支,西南行里许,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条,均在旧圳第一支内。

  山仔顶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新陂瓣,受旧圳第二支(右支),东南行二里许(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沟),授芎蕉脚沟,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湾仔内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沟(此沟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旧圳第三支),过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许,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鱼逮〉港圳,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沟(宝珠)、两陂(小关帝、三十六),本支汇中圳注盐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许,至武庙后,汇■〈鱼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脚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许,分注两陂(五块厝顶、大关帝厅),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条,在外濠沟额内,属旧圳第三支。

  荐龙圳(即功力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澄澜炮台角),源由内濠沟(即武洛塘下游之水,仍在第三支额内)分支,西行四里许,入五块厝下陂,灌田五十六甲。

  柑宅瓣圳,在大竹里,县城西南隅(即柑宅园边),源由内濠沟分支,西南行里许,分注新甲、篱仔内、七番等圳,灌田六甲。

  新甲圳(亦名冈山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三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北行四里许,至鸭母寮庄,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篱仔内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新甲、七番二流,分注南、北畔圳,灌田四十甲。

  北畔圳,在大竹里,县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北行五里许,分注两堰(能雅寮后、大林尾顶),灌田五十四甲。

  南畔圳,在大竹里,县南六里,源由篱仔内圳分支,南行七里许,下注前镇港,灌田五十四甲。

  七番圳(亦名柑宅圳),在大竹里,县南里许,源由柑宅瓣分支,西行四里许,汇篱仔内圳合流,灌田三十五甲。

  七老爷圳,在大竹里,县城南门桥右边,源由内濠沟分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庙后、陂仔尾、大路中、中仑瓣四圳,灌田在下。

  庙后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入篱仔内洋,灌田九十甲。

  陂仔尾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汇林边中圳,入大路中圳合流,灌田三十甲。

  大路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七老爷圳分支,西行四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入五甲庄洋,灌田一百二十甲二分五厘。

  中仑瓣圳,在大竹里,县南二里,源由知高滥(地名),分七老爷圳旁支,东南行里许,分注林边中(圳名)、林边圳(灌田在下)。

  林边中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三里许,汇陂仔尾圳合流,灌田二十八甲。

  林边圳,在大竹里,县南三里,源由中仑瓣分支,南行四里许,下注规仔寿陂,灌田一百十二甲。以上十四条,在内濠沟额内,仍属旧圳第三支。

  二十四甲圳,在凤山里,县东二里,源由过路窟瓣(此瓣即由新陂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