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县  〔音沮。〕旧各本有此二字。廖本删去,注云「旧校云音沮。」以为是小注误入正文。兹仍旧本。汉曰故且兰。有柱蒲钱写本讹作兰。关【也】。〔有赤雾、煎水,入沅。〕《前汉志》,故且兰有沅水。《后汉志》注引《地道记》曰:「有沈水。」王先谦校《水经注》说,沈当作沅,是也。上文有「雾赤、煎水为池卫」,考在县境,故补。


  广谈县此下张、吴、何、王、浙本连「毋敛」,不空。


  毋敛县  有刚【火】〔水〕也。廖本注云:「火当作水,见《
汉书地理志》。」兹径改。刘、李本存上也字,删此也字。兹存此也字,删上也字。


  平夷郡,晋元帝顾广圻校本于眉上批「愍,癸酉」三字。意谓当作「愍帝。」兹不改。建兴李本作武,他各本作兴,廖本注云「当作武」,兹不改。元年置。《水经注》亦作建兴元年,则《常志》固作建兴。建兴虽愍帝年号,时元帝已以琅邪王加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建业。宁州王逊依怙之,与元帝同用建兴年号,晋南方州晋皆只知元帝,不知愍帝,故《常志》从李钊诸人语如此,非错谬也。属县二。户千。李、吴、何、王本倒作「千户。」下同。〔去建康,水,一万三千里。〕用《宋书州郡志》补。


  平夷县  郡治。有●津,安乐水。山出茶、蜜。


  鄨县  故犍为郡城也。不狼山,出鄨水,入【沅】〔延〕。《
前汉志》宋椠已讹作沅,《常志》本作延,后人谬从误本《汉志》改作沅也,兹改还作延。又钱写本此下有水字。有野生薜,可食。大姓王氏。


  夜郎郡,〔故〕夜郎国也。各旧本脱故字,当补。属县二。户千。〔去建康,水,一万三千里。〕依《宋书州郡志》补。


  夜郎县  郡治。有遯水,通【广】郁林。廖本注云:「《后汉书夜郎传》注引无广字。」兹径删。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张、吴、何、王、浙本无也字,他各本有,当衍。


  谈指县  〔出丹。〕用《后汉志》文补二字。〔不津江,有瘴气。〕用《后汉郡国志》刘昭注引《南中志》文补。张、吴、何、王、浙本有小注云:「《汉书》谈指县出丹。」脱后字也。《函海》本亦有小注云:「《后汉志》引此有『有不津江江有瘴气』八字。」意谓刘昭所引是常氏此篇。顾广圻校批云:「彼注所引《南中志》当另是一书。」意指是谯周《南中志》或魏完《南中志》。然常氏此书亦多有引自旧有典籍,如谯周之《南中志》处,刘昭所引《南中志》纵非出于常氏,亦可用以补常氏所阙也。


      八


  晋宁郡,本【益州】〔滇国〕也。旧作「益州。」审下文,当是「滇国」二字,传抄者妄改之。元鼎初〔置吏,分〕属柯、越嶲。旧有脱,不成文理。审系初未置郡,但以滇王与其属邑置吏分属二郡,补三字。【汉武帝】元封二年,叟反,上元鼎未举帝称,柯郡已言「汉武帝元鼎」也。此句自不当更赘「汉武帝」三字。应是浅人旁注,被误入正文。故删。《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九年注引此文有武帝字,亦注引时加,非常文所固有。又其叟下有夷字,亦注引时衍也。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池上,号曰益州。时尚未置十三部刺史。元鼎五年初置部刺史、改梁曰益,遂同郡名。汉属县二十四,户二十万。唐百川校本涂去十,并笺云:「《班志》户二万九千。」今按《班志》:「户八万一千四百九十六。」《续汉志》:「
户二万九千三十六。」唐误。又《班志》所记,为元始二年簿。此云二十万,盖据元封开郡时账。因昭帝时益州夷乱用兵,多所屠戮,故户口转少。后汉又屡乱,故更转少也。晋县七,户万。去洛五千六百里。《续汉志》同。《宋书州郡志》云:「去建康,水,一万三千七百里。」多于平夷七百里,从江道海道不同。【司马相如】韩说初开,得牛、马、羊属三十万。旧本皆有「司马相如」四字,查《相如传》,人死于元封前,亦未尝入滇。常氏上文,固言「相如持节开越嶲,按道侯韩说开益州。」明此四字系浅人妄为傅益。非常文所有。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郡土大平敞,原田。句。疑原上有「美好」字。多长松皋。疑当倒作「皋多长松」。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俗奢豪,难抚御,惟文齐、王阜、景毅、李颙及南郡董和为之防检,后遂为善。蜀建兴三年,丞相亮之南征,以郡民字当作人。李恢为字当作领。时恢仍为庲降都督,兼领郡。太守,改曰建宁,治味县。宁州【别】建,〔分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旧作「宁州别建为益州郡」。兹依《晋书地理志》补五字,并移别字在下,以通文意。后太守李,《南中总序》作「李易」。恢孙也,与〔梁水〕【前】太守《总序》作梁水太守董慬,刘李本作仅。建【兴】〔宁〕钱本作宁,是。爨量共叛。《晋书明帝纪》作「梁州(水)太守爨亮、益州太守李,以兴古叛,降于李雄。」宁州刺史王逊此下当有「讨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