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科,分六甲,第四甲同进士出身,五甲同三传出身,六甲同学究出身,赐别科出身自此始。景德四年,闰六月壬午,御试制科举人。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始赐袍笏。四年,置誊录院,禁止监门防缉,解衣阅视始於此。天禧三年己未科,始有特奏名。宝元元年是岁改元,第一甲皆赐绯。皇祐元年至皇祐五年,始改四年一举为闲岁。嘉祐二年丁酉,是科亲试举人,凡进士与殿试者,始免黜落。熙宁三年庚戌,是年御试策一道,至七年以进士既罢词赋,所试策,即与制举无异。时政阙失,已许人上封事,遂罢贤良等科。熙宁六年癸丑,是年一甲二甲赐及第,三甲赐出身,五甲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丙辰科,是年诏第一名以下并试律义断案,赐官钱,印小录,废明经科。元丰二年免试刑法,第一甲二甲赐及第,三甲四甲赐出身,五甲赐同出身。元祐六年辛未,是年兼诗赋人,第一场经义三道。专治经艺人,两场各五道,四场各策二道。绍圣四年罢诗赋,专习一经,廷对仍试策。崇宁三年甲申,是岁建辟雍,以待天下。每岁贡士,试中者释褐,三试不中,退归本贯外,三岁乡贡,谓之大比。宣和六年以贡士人众,特添省额一百人,赐御制诗。建炎二年戊申,诏分省额於诸路。绍兴二年壬子,是科初复诗赋仍额试。绍兴五年乙卯,初试南省,初场赋各一首,专经者本经义三道,语孟艺各一道,次论一道,次策三道,殿试策亦如之,自绍圣罢诗赋,至是始复。绍兴十五年乙丑,复经义,通诗赋、论、策为三场。绍兴十八年戊辰,经义、诗赋,复分为两科。绍兴二十七年乙丑,诏复行兼经义,如十三年制。绍兴三十年庚辰,是科经义、诗赋兼行。隆兴元年经义、诗赋,复分两科仍免殿试。宝庆二年丙戌,是时科举之弊,曰传,又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诏防戢焉。明洪武三年始开科,八股取士。永乐二年甲申,命工部,建进士题名碑於国子监。宣德二年,会试分南北中卷,以后沿之。崇祯十五年壬午,赐特用出身。查闽省中式,自洪武以后,或数十名,或一百数十名无定额。景泰八年丙子,始定额九十人。万历四十三年,增额五名。天启元年,特恩福建广额三名。崇祯三年庚午,广额一名。崇祯十五年壬午,广额十名。清顺治五年始开科,中式一百五人。顺治八年辛卯,中式百二十人。顺治十四年丁酉,仍中式一百五人。顺治十七年庚子,中五十三人为例。康熙二年癸卯,特恩加中十五名。康熙五年自甲辰会试,以策论二场取士,是科及明年会试仍之。康熙八年己酉,福建加中十名。康熙十一年,中额仍五十三名,副榜十名为例。康熙十九年庚申,补科加中十名。康熙二十三年加中十名。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加台湾府一名为例。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福建增十七名,共七十一名为例。至三十八年己卯,奉恩诏加十名。康熙四十一年分出官卷七人。康熙四十四年增五经卷三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是科中八十九人。雍正元年,恩科福建省加中额三十名,共一百十五名。谕乡会试二场,仍以孝经为论题。雍正七年己酉,各省乡试每正额十名,加中一名。十名之外有零数者,亦加中一名。雍正十三年乙卯,始革春秋合题。乾隆九年甲子,是科为始革去五经卷。乾隆十二年丁卯,是科以后,定额八十四名。乾隆二十一年,定例乡试第一场,试以四书文三篇,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其论表判,概行删省。会试第二场加表文一道。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场条例,首四书文三题,加性理论一道。二场经文四题,加五言八韵诗一首。三场仍用策五道。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是科以后,次年改诗归第一场,於第二场兼用孝经。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是科以后,次年二场裁论,用经文五篇,以诗、易、礼记、春秋序次,乡会轮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是科专用春秋,以后五经并用。嘉庆三年戊午,是科加额三十名。嘉庆十二年丁卯,加台湾一名为例。
  武科目,唐、宋、元通志未载。有明及清庚申科以前,武举中额,经耿精忠变乱之后,册籍无凭。稽考自康熙庚申科起,本科省中五十一名,辛酉中四十九名,甲子中四十六名,丁卯中五十名,庚午中四十八名,癸酉中四十九名,丙子中四十名,己卯中四十七名,壬午中四十六名,乙酉中四十九名,戊子中四十七名,辛卯中四十九名,癸巳中四十八名,甲午中五十名,丁酉中四十九名,庚子中四十六名。雍正癸卯中五十名,甲辰中四十三名,丙午中四十三名,己酉中四十六名,壬子中四十五名,乙卯中四十六名。乾隆丙辰中四十三名,戊午中四十四名,辛酉中五十四名,甲子中五十一名,丁卯中四十一名,庚午中四十六名,壬申中四十五名,癸酉中四十三名,丙子中五十五名,己卯中四十三名,甲辰中三十九名,壬午中三十八名。自是科后,武中额定五十名为例。
  拔贡自明崇祯乙亥始。清朝以十二年一举,逢酉年为期。优贡三年一举,每举通省六人。县学岁贡,三年两举。
  生员入学额数,雍正二年,谕增学额,小学改力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额。南平学额二十名,自此始。乾隆六十年,南平学额加七名。嘉庆元年,南平学额加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