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垄港海口:在中港口之南,离城四十里。源出内西潭,至海丰庄蛤仔市西下,至街仔尾分而为二:一绕后垄溪之北而入于海。溪流细浅,沙线丛杂,溪高于海;潮不能进,〔船〕不能泊入。系属小溪而非海口,行人涉水而过。一由后垄街之南而入于海,乃名海口。其口门较中港口尤少,阔不过二十丈,深八、九尺;设有渡船。二、三百石之海船,可以乘潮出入于口门内;略大商船,遭风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进口。潮水涨至乌尾地方止。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巡查。

  打那叭溪:在后垄口之南,离城六十里。源出铜锣湾,经五湖四海(?)绕打那叭而入于海。来源既短,溪又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门宽六丈零,深五、六尺;口外沙泥淤塞,潮涨至口内二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之南,离城七十里。源出内湖,受吞霄街后之水入海。来源较打那叭溪更短,溪亦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外沙线丛杂,口门宽五丈余,深五、六尺,潮涨至口内半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苑里溪:在吞霄溪南,离城八十里。源出大坑口、铜锣湾西面诸山之水,绕蓬嵌山曲曲而入于海。来源较打那叭、吞霄诸溪为长,而溪面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外沙线丛杂,口门宽六丈余,深五、六尺,潮涨至口内半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大安溪海口(附房里溪、土地公港):在苑里溪南,离城九十里。源出火焰山北、铜锣湾山后面内山,湾曲过鲤〔鱼〕潭西下出角山口以后,泛滥无定。溪面宽约二里许,中间沙积成堆者三、四条,已有居民;水势分歧杂出。在北边近于房里街者,为房里溪;宽二十余丈,深七、八尺,有渡船以济行人。稍南,则土地公港;宽十余丈,深三尺,行人涉水而过。在南边近于大安者,为大安溪;又名顶店溪。宽二十余丈,深七尺零,亦有渡船。口门宽三十余丈,深七、八尺。房里、土地公港等口均系沙泥塞积,不能泊船;唯大安口外沙线稍顺,春、夏时可泊二、三百石小船,随潮出入。秋、冬水涸,不能停泊;大号商船,并无停歇者。潮涨至口内一里许。亦设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稽查。

  大甲溪:在大安口之南,离城一百零二里。出自淡、彰两处内山番界,不知其源;受石壁、铁砧山、大甲城诸水而入于海溪。面阔三里许,溪中巨石嵯峨,水势湍急,为淡、彰交界之险要(附议于后)。设有渡船,以济行人。溪口虽宽,近海之所沙线杂出,南分数条,至彰化界内五叉口相近之处而止。彼此渡船可以往来,外洋船只不能收泊。溪高于海,潮至口门而止,故仍以溪名。

  ——以上皆城南之溪水海口也。

  竹堑港海口:在城北十里。溪源有二:一名金门厝溪,其源出五指山内〔山〕等处,向西北至船头庄而入海。一名凤山崎溪,其源出自铜锣圈,由咸菜瓮等处向西南与金门厝溪会合而入海。两溪均有渡船。该海口前本宽大,船只三百石者往来甚多,为竹堑郊商进出货物之要口;后因日渐淤塞,始改由香山口出入。现在口门宽二十丈,深八尺零;潮涨至口内半里许而止。一、二百石小船尚可随潮驶入,大船不能停泊。亦设有口书、澳甲,随时稽查。

  红毛港溪:在竹堑海口之北,离城二十余里。源出羊矢窝,曲曲入海。来源既短,港又窄浅;口门宽六、七丈,深二三尺,行人涉水而过。溪高于海,潮至口门而止。沙线丛杂,间有附近渔船停泊;外来商船不能进出,故以溪名。

  杨梅坜溪、头重溪、中坜溪:以上三溪均在红毛溪之北,离城四十五里。上分三支,均出杨梅坜附近各〔山〕发源,至大溪墘会合而入于海。来源既近,溪又浅狭,或系浅涉、或用桥梁,均无渡船。口门宽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涨至大溪墘地方止。口外沙线阻隔,不能停船,故以溪名。

  南嵌溪:在中坜溪之北,离城七十五里。源出铜锣圈,由桃仔园之南而入海。来源颇长,溪流窄浅,行人涉水而过;大雨时,系用竹筏过渡。口门宽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涨至口门而止。口外沙线阻隔,不能进出船只,故以溪名。

  沪尾港海口:在龟仑岭之北、艋舺之西,离城一百四十里。港内分南、北、中三大溪,名曰内港。南溪之源出自大坝尖山,由大姑崁、三角涌向西北至新庄,与艋舺溪会合;至大稻埕折而西至关渡,与北溪合流而出沪尾。北溪之源出自三貂岭,南至水返脚、锡口转西南,过剑潭会磺溪至关渡,与南溪合流而出沪尾。中溪名艋舺溪,发源于狮头山,入拳山保大坪林折而向西至大加腊保,会南溪而入于海。南溪自新庄起、至艋舺溪边尾,另有小驳船往来驳货;北溪自暖暖、八堵起,至关渡、沪尾亦有小驳船往来;艋舺溪东至摆接保枋桥街,亦有小驳船往来。南北周围百余里之水,均由沪尾入海;与郡之鹿耳门、彰化之鹿港为全台三大口。潮涨时,南溪至新庄止,北溪至水返脚止;关渡以内系淡水,关渡以外系咸水。海口宽约三里许,两边皆有暗沙,止一口门可行船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