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日:白龙暴。初八日:太子暴。十四日:纯阳仙师暴。廿三日:太保暴。廿五日:龙神会太白暴。
  五月初一日:南极星君下降暴。初五日:竞渡风(洋船最忌)。初七日:朱太尉暴。十三日:关帝降神暴。十六日:天地合日防恶风。廿一日:龙母暴。廿九日:威显暴。
  六月初六日:大禹王暴(前后共七日,宜谨防。俗云: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十二日:彭祖暴。十八日:彭婆暴。十九日:观音暴。廿三日:小姨暴。廿四日:雷公暴(最准,亦最狠)。廿六日:二郎神暴。廿八日:大姨暴。廿九日:文丞相暴。七月初七日:牛女会暴。十五日:鬼子暴(最宜防)。十八日:神煞交会暴。廿七日:天地合日防恶风。
  八月初一日:■君朝天暴。初三日:防恶风。初五日:九皇暴。十四日:伽蓝暴。十五日:龙神大会暴。
  九月初九日:落帽风。十一日、十五日:百神俱起。十六日:张良暴。十七日:金龙暴。十九日:观音暴。廿七日:冷风暴。
  十月初五日:小春风信。初六日:天曹下降暴。初十日:水仙暴(是日无风,主多鱼)。十七日:水府朝上帝暴。二十日:东岳朝天暴。廿六日:翁爹暴。
  十一月十四日:水仙暴。廿七日:普庵暴。廿九日:西岳朝天暴。
  十二月廿四日:诸神升天暴(俗呼扫尘暴。自本日至廿九日,必有大风,名送年风)。廿九日:大盆暴。
  三春暴期最多,舟行宜戒。自清明后,南风司令。四、五月间,风暴皆轻,往来甚稳,但多迟缓。夏至前数日,当有北风;谚云:「北风送夏至」,犹冬至前之有东南风。惟六、七月北风一起,飓风立至。六月之飓,得雷而止。七月之飓,闻雷愈烈。八月白露节后,北风应候,船行迅驶。九月,风每经旬,或至阅月,是名「九降」。凡飓多挟雨,九降恒不雨而风。遥望外海,浪色如银,播空叠出,名曰「起白马」,舟不可行。
  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阴晦,俗呼「九月乌」。十月小春,天气晴暖,风波恬和,最为利涉。十一、十二两月,朔风凛烈,无日不风,第乘风隙以往来。若冬春之交,风信难定,尤须戒心(考各书多称渡海以四、五、八、十等月为稳,最忌六、七、十二月。然癸亥平台、辛丑复台,皆以六月兴师,过舟安如衽席。盖海上风涛,实难例定,惟当随时审视云日气色,以卜行止。若夫船制有利钝、风行有远近,虽连■〈舟宗〉并发,而入港之先后难齐。且或同时遭风,倏变而此顺彼逆、祸福不同者,有数存焉)。
  凡暴风,有先期一、二日发,或后期二、三日发。俟盛发之后,舟乃可行;亦有乘其将发而辄行者,盖风始发犹未盛,迨盛发时舟已入澳也。舵师占风,熟极生巧,真是心通造化。春暴畏始,冬暴怕终;南风多闲,北风罕断也。春夏时风不胜帆,船之小者其行速;秋冬时帆不胜风,船之大者其行稳。
  海船固畏风,又苦无风。洋中风静,水平如镜,必寄椗驻舟,候风始行。盖大海潮汐,无瞬息停,人处舟上,一望空明,连天无际,不觉其动,实有升降涨蚀之异;舟不下椗,则乘潮而北、随汐而南,难定所向之何方矣。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以南风为常;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以北风为常。偶反其常,必有飓风。
  飓风起时,飘瓦裂石,拔木坏垣,四面递转,交发齐至,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久而愈劲,猛雨盆倾,惊涛山立,舟虽湾泊,难保无虞;然发有其处,或数十里之遥,便不相及。
  泊舟之澳,负山面海。山在南者,可避南风;山在北者,可避北风。若风平浪静,无论黑沟、白洋,皆可寄泊。惟五、六月间南风司令,陡遇北风,不可收泊北风澳;盖飓风将发,北风先至,必转东南,又转而南,复转西南,呼吸变更,以北澳而受南飓,驾避不及,艨艟成齑粉矣。
  五、六月间,天上有一点黑云,顷刻间风雨骤至,舟人必摺帆严柁以待;迟则恐风压帆倾,或至覆舟(有因不得收帆而弃桅者,两斧即断,可知风力之雄。又洋船中,见有黑气一条涌出海面,渐及半天,名曰「鼠尾云」,乃龙起也;急焚鸡毛或饭米以厌之)。
  凡疾风挟雨,骤至骤止,俗呼为「西北雨」,亦曰「风时雨」。海水忽变为腥臊,秽气袭人。或泡沫浮若糠秕,及水蛇鳞介之属游翔水面,乃地气发而海沸也。飓风应之,雨洒浪翻,遂有倾樯折舵之患。若海不先沸,风虽迅突,摺帆顺驰,犹鲲鹏之徙耳。
  苏过飓风赋「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挟日以南翔」二语最精确。今舟人呼断霓为「破篷」;以其一片孤悬天际,若船帆也。稍及半天,如鲎鱼尾者,曰「屈鲎」,见于北方又甚于他方。凡虹霓朝见西方,辰已时必雨;暮见东方,必晴。惟断霓虽见东方,来日亦不免风雨(旧志)。
  海水有潮汐,昼曰潮;夜曰汐。或谓汐为夜潮,故言潮可统汐也。凡潮,月自初一至十五日为一周,后半月与前半月适相同焉。台湾:一日已亥初四刻潮满,二日已亥正三刻潮满,三日午子初三刻潮满,四日午子正一刻潮满,五日午子正四刻潮满,六日未丑初三刻潮满,七日未丑正三刻潮满,八日申寅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