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货 竹篱板舍不事修饰
  此三证也
  惟明志二十五形胜下又引开元志云
  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故城亦东北一都会也 【辽东志卷一形胜亦引此文作开元志】
  余初以为此必元代开元路志之佚文及检满洲源流考卷十一十三两引此文皆称元一统志而上冠以开元路三字乃知明志所引仍为大一统志佚文其称开元志可作两种释义其一为大一统志开元路之略称其二则开元志为开元路之误记也
  明志中于引元志之外尚有类似开元志之称
  卷二引元清州志 元献州志
  卷七引元宿州志
  卷八引元常熟州志
  卷十四引元庐州志 元六安志 元长兴州志
  卷二十四引元濮州志
  卷二十五引元广宁志
  卷三十五引元开成志
  卷三十七引元甘州志 元肃州志 元山丹州志
  卷四十九引元富州志
  元代志书著录于四库者尚有数种则是时各州必有专志至明犹存故为明志所引用然依前述开元志之例似所谓元某州志即同大一统志某州之义今用此例凡上所引诸志皆视为大一统志佚文而悉入辑本之内盖与其割弃太甚不如过而存之也
  四库著录之四明诸志 【已见上文】 皆撰于大德以后而不见有引用大一统志之文余初甚疑之及读后至元五年苏天爵齐乘序乃始恍然苏氏之言曰
  我国家大德初始从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盖欲尽述天下都邑之盛书成藏之秘府世莫得而见焉
  盖是书讫于至正六年付刊以前外间莫由窥见是以无从引用其遗文佚句不可多得亦由于此
  清代诸书以满洲源流考热河志二书所引为最繁富不下三百五十余事 【见辑本卷二】 初疑此或修书诸公得见大一统志残本使然及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知其所引多出于永乐大典
  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共为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制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 【四库全书总目六十八又文溯阁本提要亦同】

  ●七 与元史地理志之异同

  元史地理志广宁府肇州下云
  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
  胶东柯氏新元史地理志序据此乃云
  旧史地理志之所取裁大抵出于大一统志及经世大典
  苏天爵国朝文类 【今易称元文类】 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内有都邑一目并为之说云
  世祖皇帝削平江南遂分天下为十一省以山东西河北之地为腹里隶都省余则行中书省治之至元间尝命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修大一统志书在官府可考焉
  考经世大典成书于文宗至顺二年其时之行省路府州县较至元大德之世不无迁变则所述之都邑自与大一统志时有异同惟经世大典之全书已佚今就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多卷而无都邑一目可考今可置而勿论其可考见厓略者惟元史地理志耳
  元史撰于元亡之后其所述地理经制当以顺帝至正为据其视大德七年成书之大一统志必多有异同可断言也试征其例
  一属于行省者
  元史地理志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据此则大德七年成书之日不惟无岭北行省之名并和林行省之名亦无之矣
  二属于路府州者
  兴和路 【中书省】 中统三年升抚州为隆兴路皇庆元年改
  怀庆路 【同上】 宪宗七年以怀孟二州为怀孟路延佑六年改
  冀宁路 【同上】 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大德九年改
  晋宁路 【同上】 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改
  中兴路 【河南江北行省】 至元十三年改荆南府为江陵路天历二年又改中兴路
  奉元路 【陕西行省】 至元十六年立安西路皇庆元年改
  保宁府 【四川行省】 至元二十年以保宁府升路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仍改为府隶广元路兹据四川通志所引大一统志有新得小宁二州则大德七年修志时必为保宁路
  新得州 【见上】
  小宁州 【见上】
  开成州 【云南行省】 至元十年立开成府至治三年降州
  庄浪州 【同上】 原为路大德八年降州
  孟杰路 【同上】 元初所无泰定三年置
  江阴州 【江浙行省】 至元十四年立为路后降州 【此当在大德以后】
  集庆路 【同上】 至元十二年立建康路天历二年改
  英德州 【江西行省】 至元十五年立路二十三年降州大德五年复为路至大元年复降州
  天临路 【湖广行省】 至元十四年立潭州路天历二年改
  南宁路 【同上】 至元十六年立邕州路泰定元年改
  干宁军 【同上】 元初所无天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