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冀州图》云 “枋头城以险,南去河八里,对酸枣棘津”是也。即汉建安中,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晋太和四年,大将军桓温北伐慕容暐,时天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暐将慕容垂率众八万来据,温大破之,遂至枋头。会军粮竭尽焚,舟步退,垂以八千骑追之,温战败于襄邑,亦谓此也。后苻氏克邺,改枋头为永昌县。《十六国春秋》云:“晋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帅师至枋头以拒之。知晋军盛,乃退。”后魏甞移汲郡理此。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余址宛然在城内,即纣自投火处。”《纪年》曰:“武王擒纣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耳。”苑城,在县北四十里,有沙丘台,俗称妲己台。又东二里,南临淇水,有上宫台。《诗》云:“要我于上宫。”即此也。顿丘县。在今县西北二里,即古顿丘。今置通灵观。永昌故城。隋初置永昌县,大业中废。故城在今县之西。朝歌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纣之所都。汉以为县,后魏移朝歌于今卫县之东一里,此城因废。糟丘酒池。《冀州图》云:“在朝歌南一里,土人依约识之”。阳河水。在县西北平地,即纣斮朝涉之胫处也。
共城县。东北六十二里,旧十二鄊。本共伯国也。故城在县东一百十步,尚存。鲁连子云:“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流王于彘。诸侯请奉和,以行天子事。至十四年,厉王崩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后魏又属林虑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共县,仍移就获嘉县古城以处之,复为获嘉县焉。隋开皇四年,移获嘉县于修武故城,于此又置共城县。因此添“城”字以属卫州。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山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又《水经注》云:“长泉水源出白鹿山。”共山,在县北十里。”阚骃《十三州记》云:“昔共伯复归于国,逍遥得意于共山之首。”尖山,向长,字子平,得仙之处。长尝读《易》至《损益卦》曰:“吾已知贵不如贱,富不如贫,但未知死何如生耳。”老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天门山,在县西五十里。郦元《水经注》云:“石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又《九州岛要记》:“天门山有三水,嵇康采药,逢孙登弹一弦琴,即此山。”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步许。百姓引之以灌稻田,出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甞以荐飨。陂南通漳水。五穴水。《水经注》云:“苑水上承淇水 ,东流歴五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故凡城,古周公子凡伯国也。《左传》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罗门。按《郡国县道记》云:“共城县理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罗门,即山峡陉束之所也。内有南罗、中罗、北罗三城,俱相去六七里。其川南北约二十里 ,东西约十五里,四面皆高山,可为栖遁之地也。隤城。苏忿生十二邑,此其一也。王莽城。后汉王莽筑之,在今县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尚存焉。沮洳山,在县西,淇水出此山。共段叔墓,九龙泉,并在邑界。

磁州
磁州。滏阳郡,今理滏阳县。本汉郡,武安县地。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及成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于县置磁州。以昭义县界有磁山,出磁石,因取为名。大业二年,废州以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复置磁州,领滏阳、临水、成安三县;四年,割洺州之临洺、武安、邯郸、肥鄊来属;六年置磁州,总管府领磁、邢、洺、黎、相、卫六州;其年,废总管府,以临洺、武安、肥鄊三县属洺州。磁州领滏阳、武安、邯郸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以滏阳、武安属相州,以邯郸入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义节度使薛嵩请于滏阳,复置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邯郸四县。天佑三年,勅以与西慈州同名,改为惠州。天佑十三年,却复为旧磁字。
元领县四:滏阳、邯郸、武安、昭义。
【州境】东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南至东京四百里。西南至西京七百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五百里。东至魏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潞州三百八十里。南至相州六十里。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东南至相州邺县七十五里。一作二十五里。西南至相州邺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辽州四百三十三里。东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户】旧无户籍。皇朝戸:主一万三百,客八千三百二。
【风俗】同洺州。
【土产】磁石、磁毛。

滏阳县。旧六鄊今五鄊。本汉武安县,地属魏郡。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又以城在滏水之阳,曰“滏阳”。周武帝于此别置滏阳县,属成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磁州,滏阳属焉。大业二年,废磁州,县属相州。唐武德元年,重立磁州,县又属焉。鼓山,亦名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