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西京九百六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东至博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南至魏州二百十二里。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洺州曲周县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冀州九十里。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唐开元户:八万一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风俗同魏州。
姓氏:清河郡六姓:崔、张、房、尚、傅、靳。
人物:崔林。字德孺,清河东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阳侯。王经。字彦纬,清河人,为江夏太守。将军曹爽附绛二十疋令市于吴,经不发书,弃官归养母。爽以经擅去,兵马杖五十。房旷。字思远,清河人。少神气英俊,苻坚问王猛曰:“关东多士卿,得几人?”猛曰:“二人半。”坚曰:“必是申绍、韩胤 、一目房旷。”旷曽为流矢伤一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仕后魏,为安远将军、平南长史。帝曰:“上马能撃贼,下马作露布,唯修期耳。”年八十余,尚堪骑射。张正见。清河人。年十三,献颂,梁简文深赏之。窦建德。清河南漳人,代为农夫。唐崔龟从。清河人,相宣宗朝。崔慎由。清河武城人,高祖融弟,安潜、子修俱为相。崔圆。清河武城人。张文瓘。贝州武城人,相高宗。为大理卿时,旬日决疑四百余条,四子:潜,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时人谓之万石张家。崔邠。贝州武城人,弟兄六人官至三品。
土产:白毡。贡。 靴毡。贡。 丝布。絁。绢。按隋《图经》云:“清河绢为天下第一。”

清河县。旧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岛之甘泉市地。秦为厝趋亦切县。汉为信成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续汉书•州郡志》:“省信城县,属清河郡。”按《郡国记》云“隋清阳城内有汉清河王庆陵,在今郡东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魏又为清河县,并清河郡于故厝城中。高齐天保七年又移清河县于故信成。隋开皇六年又移清河县于州郭,即今县是也。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隋《图经》云:“末柸城,即十六国时段疾六眷之从弟末柸自称辽西公,与石勒相持,因筑此城号曰‘末柸城’。”信成故城。汉县。后汉并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东南去永济渠十里。唐咸通已前郡理于汉信城,即此也。故斌强城 。后魏太和七年于其城置斌强县 ,属广宗郡。隋废。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南自汲县引清漳二水入界,近孤女冡,元号“孤女渠”。隋炀帝征辽改为永济,俗呼“御河”。枯上漳渠者。浊漳渠也。源自上党,《城冡记》云:“邺城北有漳水。”即邺郡临漳是也。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中,制使姚暹疏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銮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又疏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鲧堤。在县西三十里。自宗城县来,是鲧治水时筑。廉颇冡。在县界。
清阳县。旧十二鄊,今四鄊。汉时属清河郡,又为贝丘县。博昌亦有贝丘。古清阳之地,故城在今县东南。后汉并入甘陵。西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至唐永昌元年,缘清阳地久积咸卤,遂西移于永济渠之东孔桥置;开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阳县于今州城东、永济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阳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桓帝改为甘陵郡。后魏孝昌三年葛荣贼乱,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永昌元年移县于孔桥,此城遂废。故夏津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以县东有王莽河,又为古夏津城相连,因以为名。故清河郡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高祖封王吸为清阳侯,食邑于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为清河王,改为清河国,并在此城。按后汉和帝建初七年废皇太子庆为清河王,令就国,亦此城;桓帝改为甘陵郡。至高齐天保七年移县于汉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贝州城是也。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属清河郡,王莽改为厝治。汉安帝改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古邸阁城。在县东三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赵平原君封东武城为别邑,于此筑城,以贮器械,因以名之。”甘陵。在县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即安帝之父也。
武城县。东北四十里,旧三十鄊,今七鄊。七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城。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也。《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高齐天保七年移理汉信成。隋开皇六年复旧理。唐调露元年移于今理。弦歌台。在御河北岸。故武城县。在北十里。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后汉光武封济南安王德为武城侯。前秦苻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调露元年移于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置,今县外城基是也。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三丈。唐刑部侍郎。
漳南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旧十八鄊,今三鄊。汉东阳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