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于鸿胪川,即今郡理也,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其年又于卢氏县置虢郡。唐武德元年改虢郡为虢州,仍改凤林郡为鼎州,乃自弘农移理阌乡县,贞观八年废鼎州,自卢氏县移虢州于今理,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干元元年复为虢州,令仍属河东道。后汉刘昆为太守,初多虎灾,月余皆负子过河而去。
元领县六,今四:
恒农、卢氏、玉城、朱阳。
二县割出:
阌乡、湖城。并入陜州。
州境:
东南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一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六十里,东至西京四百五十五里,西北至长安四百三十里,南至邓州七百里,西至华州二百三十五里,北至绛州三百四十里,东北至陜州一百三里,东南至汝州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潼关一百三十里,自潼关至华州一百二十里,又至河中府一百八十三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管户:主四千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风俗:同陜州。
姓氏:
恒农郡五姓:杨、刘、强、晋、奚。
人物:
董过,弘农人,尝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为大司农。王浚,弘农人,为晋龙骧将军,平吴。唐宋之问。弘农人。
土产:
方纹绫、贡。花纱、绢、梨、枣、砚瓦、麝香、蜜、黄丹。
恒农县,旧八乡,今四乡。本秦桃林县地。汉武帝置弘农县于秦故函谷关衙山岭下,注云:“函谷者,谓道形如函。”孙卿子谓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业二年省弘农县,三年,复于今湖城县西南一里上阳宫南置,寻移县就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鸿胪川,即今县理是也。唐显庆元年改为恒 ,开元初复为弘。后汉公沙穆为令,初多虫灾害稼,穆以身祷一夕,虫为暴雨所毙,岁成大稔。皇朝建隆三年,改为恒农,避庙讳。衙山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汉•地理志》;“弘农县,衙山岭下,谷烛水所出。”鹿蹄山,《九州岛要记》云:“弘农县有鹿山,山中石上有自然鹿迹,非人功所为。”石堤山,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水经注》云:“柏谷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连华山。”伏犊山,在县西南二十八里,东接崤函,西连仙掌。扇子山,《九州岛要记》云:“山石壁中分,其形似扇,故名之。”黄河,在县西十五里。鸿胪川,一名鸿胪涧,一名门水,在县西一里,西南自朱阳县界入,溉田四百余顷。《水经注》云:“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历硖,谓之鸿关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柏谷亭,汉文帝微时常游于此,按《九州岛要记》云:“杨震宅在柏谷亭。”柏人驿,汉高祖获贯高之所。杨震宅,按《后汉书》:“震四世五公为关西大儒,即郡人也,号为关西孔子。”王浚冢,仕晋,平吴有功,卒葬于此,而冢尚存。
朱阳县,西南七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本汉卢氏县地,按《十三州记》 :“卢氏有朱阳山,因别立县。”后魏太和十四年,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一百五十里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统二年又立,属东义州,仍于理所置朱阳以属焉。后周保定二年省郡,大象二年,移县于今卢氏县西南鄢渠谷中。隋开皇四年,移理洛水北,大业二年移于芹池川,即今县也。皇朝干德六年并入恒农县,太平兴国七年再置。地肺山,山下有神祠 ,即肺祠也。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隠此山得仙,今有遗迹尚多焉。鸿胪水,经县南百五十步。
卢氏县,东南一百六十六里,依旧二乡,汉县,属弘农郡。后属虢,今不改。《郡国县道记》云:“县则西虢之别邑。”按《遁甲开山图》云:“卢氏山宜五谷,可以避水灾,因山以名县。”后魏大统中,于此立东义州。隋开皇三年改为虢州,大业三年废州,义宁元年又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贞观八年州移理弘农,此为属也。熊耳山,按《汉书•地理志》云;“卢氏县熊耳山,伊水出,东北入雒。”在今县南五十里。按《遁甲开山图》云:“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尚书》:“导洛自熊耳。”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乃樊崇积甲之所。”是知有两熊耳山,以其两峰相对似熊耳故也。洛水,经县南,兜鍪山,自商州洛南界逦迤向县西,却入朱阳山,去县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兜鍪。朱阳山,自兜鍪山逦迤向县西,南经县界入西石门山,去县百里,出檀木为弓材。西石门山,自朱阳逦迤向县西界入熊耳山,去县十里,山形似门。
玉城县,东南六十里,旧五乡今三乡,本卢氏县地。后魏正始二年分卢氏地于今县,东南十五里立石城县,属安乐郡。废帝元年改石城为玉城县,以隶虢,因荆山之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后周天和六年废,义寜元年于今县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后魏旧名,贞观八年移于今理。五阳水,在县西十五里,北流与关方水合。鹿蹄山,在县西南二里。


太平寰宇记卷七

河南道七
许州
许州,颍川郡,今理长社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房、宿二度。周为许国,《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