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即此也。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理县。
【故卷城】汉为县。按《郡国县道记》云:“即《左传》‘晋文公败楚师,甲午至衡雍’ ,今故卷城是也。”北齐天保七年省县,而城在今县西北七里。曹大家《东征赋》云:“历荥阳而过卷。”是此。其故城周回约十里,又城西三十余里有王宫城,即践土所名。【黄河】在县北二十里。
新郑县。西南九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昔黄帝都于有熊,即其地。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按《国语》:“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虢郐为大,骄贪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前莘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又曰:‘唯谢、郏之间。’言在谢之北,郏之南。谢在南阳。后为韩地。哀侯灭郑,韩自平阳又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为颍川郡。汉以为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宋复立,隶荥阳郡。东魏行薹侯景于此县屯军。北齐省。随文十六年,又置,迄今为新郑之理焉。
【函陵】在县北十三里。《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即此处。【陉山】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齐桓公侵楚至陉山,山上有子产墓,墓垒石为方坟。东有庙,皆东向。”即杜元凯所言者:郭璞注《尔雅》云:“连山中断绝曰陉。”【溱、洧二水。】溱水在县北,洧水在县南。《左传•襄公元年》:“晋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又按《韩诗外传》:“郑国俗以二月桃花水下时,会于溱洧之上,以自祓除也。故《诗》谓‘溱与洧方涣涣兮’。”今洧水经县之北过。【潩水】《水经》云:“潩水源出密县。”【古郐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毛诗谱》云:“郐者,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后妘姓,处其地。”【苑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苑陵故城是也。汉县。晋末省。后魏于故城东北五里改置苑陵县,隋大业末省县。【窟室】《左传》:“郑伯有为窟室而饮酒。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杜注》云:“壑谷,窟室也。”【子产庙】子产,郑大夫,犹存庙在陉山上 。【纪信冢】信以身绐楚,解汉祖之围。羽怒,烧之,高祖使葬于此,故冢存。【万岁亭】后汉荀彧封万岁亭侯于此。【周太祖嵩陵】在邑界自然山下。
荥阳县。西六十里,旧三乡,今四乡。即汉荥阳之地。 唐初,废郑州之荥阳,于荥西立武泰县,属洛州。亦曾移此额于今郡西北五十里古荥阳城安置 。按荥阳城即古大索亭也,东虢之地。《左传》“晋韩起如楚送女,郑子皮劳诸索氏”是也。京县有大索亭者,今县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县东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国时二索也。又京城,太叔邑,即在县正东郡城也。秦置敖仓。《史记》:“楚汉战于京、索间,郦生说高祖据敖仓之粟。”是此。汉为县,属河南郡。晋泰始二年,分河南郡立荥阳郡,取名于荥泽也。后魏太和十七年,荥阳自汉故理移于今所。唐天授二年七月,分荥阳之地置武泰县,割入洛州。寻省,改荥阳为武泰。神龙元年二月,复为荥阳县,以隶郑州。
【灵源山】按:《神境记》云:“荥阳县西有灵源山,其间生灵芝、石菌。其岩顶有石髓、紫菊,往往人闻有长啸之声。”【兰岩山】《神境记》云:“荥阳县西有兰岩山,峭拔千丈,常有双鹄不絶往来。传云:‘昔有夫妇隠此山数百年,化为此鹄。忽一旦,一鹄为人所害,其一鹄岁常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莫知年数。’”【岩渚山】一名小陉山,俗名周山。在县南三十五里,索水所出。《山海经》所谓:“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旧传:“器难之水,即索水也。”【鸿沟】在县西,即楚汉分界之所。【殷渠】晋殷褒,字符祚。为荥阳令时,多雨。褒乃课穿渠入河,疏道原隰,因致丰年。时人号为殷渠。今尚存。【京水】在县东二十二里。《水经注》云:“黄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亦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似鼎汤,世谓之京水也。”【索水】在县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传》谓:“楚伐郑,次旃然。”即此水名。《汉书》云:“京、索之间,亦楚汉战鬬之所。”【京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春秋姜氏为叔段请京。又《郑诗》曰:“叔出于京。”汉以为县,后魏省。
校 勘
滑州 灵河县
【延津】 按:《晋书》载记《石勒传》及《太平御览》所载《异苑》事皆谓:“将济河而冰泮,舟檝无闿 。”今《记》云:“冰结得济。”与二书所载小异。

太平寰宇记卷十

河南道十
陈州
陈州。淮阳郡,今理宛丘县。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禹贡》为豫州之域,星分心宿二度。周初为陈国,武王封舜后胡公妫满于此,以奉舜祀,以备三恪。至春秋时,为楚灵王所灭,乃县之。后五年,复立陈惠公。后五十六年,楚惠王复灭陈,而其地尽为楚所有。又楚襄王自郢徙于此,谓西楚是也。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