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鸦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断絶,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曰:“臣辄率所部,缩还旧镇,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故道城,今在县西南,即古道国也。《春秋》云 “江、黄、道、柏”是也。朗陵故城,汉为县所治,在今西南三十五里。晋武帝封何曾为朗陵公,即此城也。
真阳县。南八十里,四乡。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梁为白狗堆戍于此。故后魏将尧雄曰:“白狗,梁之北面重镇。”即此。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丘县。唐初改为真阳县,以在滇水之阳为名。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滇(真音)水,出县西北二十里,注入淮。新阳故城,汉为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白狗城,在县西南七十里。
新息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五乡。春秋息国,为楚所灭。汉为息县,属汝南郡。孟康曰:“其后东徙,故加新字。”后周宣政元年,于此置息州。隋大业二年州废,属豫州。唐武德四年,置息州。贞观初废之,复为县。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十八里。安阳故城,汉为县,即《左传》江国之地也。贾君祠,后汉贾彪,字伟节,与荀爽齐名。为新息长,初,县人例不养子,彪严其制,数年之闲,养子千数,佥曰:“贾父所长。”人思其德,故有祠焉。古息城,在县北三十里。息侯庙,在县西南十里。珉玉坑,在县西南十里,去息侯庙东南五步,其玉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唐贞观中亦令民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其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玉梁渠,去县西北五十里,隋仁寿年修筑。唐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西岸通管陂十六,所利田三千余顷。
褒信县。东南一百五十五里,旧四乡,今五乡 。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光武分立褒信县。晋属汝阴。宋武北伐,改为苞信县。隋末,复为褒信县也。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汝水,经县东北,去县五十五里。白亭,《左氏传》:“楚太子建之子胜于吴 ,令尹子西召之,使处吴境,为白公。”杜注云:“白,楚县也。汝阴褒信县西南有白亭。”
新蔡县。东西一百八十里,六乡。古吕国也。《国语》:“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周穆王时,有吕侯训夏赎刑。《史记》:“蔡叔二子,迁于新蔡。”《舆地志》,蔡平侯,自上蔡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为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于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舒州,领广宁、舒县。仁寿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汉鲖阳故城,汉为县,属汝南郡。应劭曰:“城在鲖(纣音)水之阳。”葛陂,周围三十里。后汉,费长房,汝南人,为市掾,从壶公学道不成,思家辞归。壶公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 长房乘杖,须臾归。自谓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中,顾乃成龙矣。后汉曾于此立葛陂县。琥珀丘,在县南三十里。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颍州
颍州。汝阴郡,今理汝阴县。《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胡子之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为颍川郡。两汉为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于此立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于此。后废为颍川郡地。后魏景明四年,于此置颍州,取颍水为名。高齐罢州置郡。隋初废郡。大业初废州置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于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领汝阴、清丘、永安、高唐、永乐等六县,六年改为颍州,移于今治,领高唐、永乐、永安三县。贞观元年,省清丘县,八年又以废涡州之下蔡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汝阴郡。干元元年,复为颍州。长庆二年,以颍州隶郑滑节度使。汉初升为防御州。广顺二年复为团练州。
元领县五,今四:汝阴、沈丘、颍上、万寿。新置。一县割出:下蔡。置寿州。
【州境】 东西三百七十里,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东京六百五十里,西至西京九百二十里,西取陈州路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里,东至寿州二百五十八里,南至光州三百八十九里,西至蔡州四百里,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东南至寿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蔡州褒信县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陈州三百里,东北至徐州蕲县四百四十五里。
【户】 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五,客一万七千三百。
【风俗】同亳州。
【人物】 管夷吾。颍上人。应璩。汝阴人。
【土产】花官絁(音施),绵。已上贡。
汝阴县。旧二十六乡,今十乡。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后魏孝昌三年,于此置颍州。北齐以县属汝阴郡。开皇三年罢颍州。武德四年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寝丘,《史记》:“蒙恬伐楚之寝丘。”徐广注:“今固始县,楚寝丘也。”《续汉志》:“固始县有寝丘。”《吕氏春秋》:“楚孙叔敖戒其子:‘我死,王必封汝,无受利地。荆楚之闲有寝丘,其为地不利,可长有也。’其子从之。”楚功臣封二叶而灭,惟寝丘不夺。汉以为县。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