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左传》曰:“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不。以山川,先君献、武废二山。”注:“具、敖也。献公名具,武公名敖,更以其乡名山是也。”艾山,一名临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沂水之所出也。障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山土之东侧有巨坑焉,东西十丈,南北五十丈,其中出硝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青沙岘,在县北十里。伍缉之《从征记》:“青沙岘,玄圃城十里,木皆栌杏,草多微糹木音木。”委粟山,伏琛《齐地记》曰:“委粟山,孤立如聚粟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

河南道二十四•密州
密州 高密郡,今理诸城县。《禹贡》青州之域,星分娄宿一度,兼得徐州之地。《禹贡》:“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海滨广斥。”《注》曰:“嵎夷,地名。潍、淄二水复其故道,海滨复其斥卤也。”按今州居海之滨,又得嵎夷之地。潍水出今州壤莒县界之潍山,又《禹贡》“徐州惟土五色”,皆出莒县境姑暮故城,兼青、徐之地也。今州界于春秋时为莒、鲁之地,后为鲁所并。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按:今州理即鲁之诸城也。战国时属齐,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高密。宣帝更名高密国,后汉改为北海国,属青州。晋太康元年,立东莞郡,属徐州。后魏延昌中,复置高密郡。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以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中密水为名。大业三年,罢密州,改为高密郡。隋氏丧乱,陷于寇贼。唐武德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领诸城、安丘、高密三县。贞观八年,省莒州,以莒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高密郡。干元元年,复为密州,皇朝为安化军节度。
元领县四:诸城、安丘、莒县、高密。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一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西至东京一千五百里,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西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西至沂州三百七十里,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东南至海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沂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青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户:唐开元户: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二。皇朝户:主一万四千五十二,客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
风俗:同青州。
人物:公冶长、郑崇、高密人。郑玄、臧荣绪、东莞莒人,号被褐先生。隠居京口,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陈五经拜之,括东西晋为一书。周泽、字樨都,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教授生徒数百人。尝卧病斋宫,妻往问病,泽怒其犯斋禁,送狱。时语云:‘生平莫作太常妻,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盖泽累迁太常也。刘勰、字彦和,莒人。撰《文心雕龙》,沈约读而奇之。刘穆之。字逍冲,莒人。
土产:细布、牛黄、海蛤、出琅邪台,常以三月候海潮上下方采。已上并旧贡。絁布。
诸城县:旧十七乡,今六乡。本汉东武县,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后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后魏属高密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胶州,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县仍属焉,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大业三年罢密州为高密郡,县仍属焉。
琅邪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秦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戸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在琅邪城东南十里,台下种众果树,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余多剥落,李斯书。台上有神泉至灵,人污之,即立竭。汉武亦尝登之。四时祠。《水经注》:“琅邪台上有神庙,在齐八祠中。”《封禅书》曰:“八神,八曰四时主,祠琅邪。”《汉志》“琅邪有四时主祠”是也。胶山,一名五努山,胶水之所出。今郡东南九十里。徐山,《三齐记》:“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大朱山,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邻海岸上有秦长城,迹存。《郡国志》云:“晋永嘉末,陈仲举入此山石室中学道,因仙去。”柴阜:《齐记》云:“柴阜榛莽森然云。”柴阜,即邴原所葬之处。芦水,出县东南卢山,亦名久台水。《齐记》云:“东武城卢水侧有胜火木,方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东方朔云“不灰之木”,即此也。胶水,《汉志注》云:“胶水东自东渡入海。”《水注经》云:“胶水出五努山,北经祝兹县故城。”古齐长城,在今县南四十里,东南至海,迤逦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今古迹依约犹存。《史记》曰:“齐有清济、浊河,足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秦琅邪郡,故城在今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古城是也。曹魏省并东武,后魏复置,高齐又省。按其城约周十余里,东枕大海。《吴越春秋》曰:“越王句践二十五年,从琅邪立观台,周回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居顷之,以听贤下士为名,使人于本客迎允常之丧,欲徙葬琅邪,允常冢中生风,沙石飞射,人不可近。越王曰:“先君是不欲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