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乾隆壬申年,士民请于官,补筑西堤,浚复东道,勒石

永禁侵占,以有碍阖郡风水故也。《乾隆府志》

霍村水,在城西南,有溪源出城西诸山之南,由霍村荡径柏山寺后过颜家桥山川坛,南至响

山,北入宛溪。《乾隆府志》

石子涧水,在县西北,自敬亭南麓东流带郭入宛溪。《方舆纪要》、《乾隆县志



泥河,出城东南十里,西流绕筲箕湾,至政通桥入宛溪。《乾隆府志》

长溪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于西清流陂,敬亭之南,团山之北,亦名石塘。西北流五里

余,有分岭水自北来,至夏村注之;又南流五里,有佛岭水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流五六里

,有长山北麓水会颁黄山水,自南来注之;又有寨溪会山头溪、五分溪、狼山水、庙山水自

东北来注之,水至此始盛,乃名曰长溪河。又西北流五六里,有檀林溪、方冲溪、石佛山水

自北来注之。又西北流折而东南流五六里至新桥,复西南流五六里至狮子山之蔼发桥,与萧

公桥水会,又有狮村溪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北流十余里,经塌水桥至火龙涧,有管家桥水自

南来注之,又西流十余里,至周家桥折而北流至五花潭,有西河镇东分支河自西南来注之,

又北流五六里,有桃花园水自东北来注之,又西流四五里,至红杨树镇之小河口,西入于青

弋江之下流。

绥溪,即古桐水,《左传》:楚子伐吴至桐。杜预注云:广德县西南桐水源出白石,东



流入丹阳湖即此。《嘉定宣城志》。绥溪在城北一百七里,一名白沙河,

源出广德、建平四十八里北湖,南流十八里汇句溪入于江。《嘉靖府志》

乾隆府、县志略同

双埂水,出南山,北流二十里至洪林桥,又北流十里入南湖。《乾隆县志》

水东水,西源出天目笼丛,过五河渡入西塌,势渐溢,入宣境一水中注,相望分名为东河上

流。

下西河,上自中州后潭,下至孙家埠与绿家潭合流处。

孙家埠河,受绿潭水。

蒲干溪,自广印山、坐吉山、鹿角山、螺山至塌佛村高泥亭桑园,一溪环绕下达黄渡。

直溪、蒋桥溪,俱当宛东孔道,南受官坪余波,北归掘港,有桥。

大成桥溪,城东二十五里,发源姑山,南麓径大城桥北,由侯村坝环溪渡沈村埠至黄家嘴

,合掘港水入南湖。

石头沟,即大河口,本东北流,明弘治间凿沟以杀河势,故道渐湮,舟皆由此。形家以疏

泄太直为病。

谢家河,有渡大河东合慈溪,高淳水至此入河,溯流而东为牛儿港,由腾蛟渡、方家渡入固

城湖达东坝。东坝五堰之一陈沟口下水阳,顺流十里至此,东高淳西宣城以河心为界。以上俱《乾隆府志》

九曲池,在县北三里,唐裴休知宣城县时,植莲于内为游观所。《大清一统志》

《乾隆县志》同

剑池,在县麻姑山。《乾隆县志》。石龛流泉在稽亭山三天洞。同上

白云池,在县行廊山。《乾隆县志》

凉泉,一名寒泉,在县南三十里。《舆地纪胜》《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

》、《乾隆县志》并同

惠泉,在县东南。宋建炎时,州守李光因寇围城,凿池潴水。录事沈肇记,周紫芝铭。乾隆府、县志同

县城内井十:曰鳌峰井,在鳌峰;曰阴塔井,在小东门;曰城隍井,在城隍庙;曰麻姑井,



府治西南;曰铜井,在阳坡下;曰开元井,在景德寺;曰葫芦井,在杏树巷;曰月井,在鼓



冈;曰义井,在佘家荡;曰大井,在北门大街。有四孔城外井,曰天字街井,在东门外;曰

庙冈头井,在南门外;曰八角井,在凤凰桥东;曰惠济井,在惠济桥东。曰裴公井裴休所凿,曰绿雪井,俱在敬亭山。曰乌盆沿井,在句溪南。曰金鸡井,在广教寺

。《乾隆府志》


南陵县支流

淮水,源出县南吕山麓涌珠泉《乾隆府志》,径孔镇铺合漳水而北为澄清

河,绕县东门为东溪,有鹅岭溪水入焉。又北受后港水,历县河口受蒲桥河水,为小淮河,

汇于芜湖之石渡,入青弋江。《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

》同

按:《汉书·地理志》:淮水出陵阳县今青阳县东南,北入大江。桑钦曰

淮水北入大江。而郦道元《水经注》则曰入旋溪,未知何故。今淮水北会青弋江入大江,与

班、桑之说合,道元传闻,疑必有误。盖自南江既湮,水道迁移,多非故道,亦难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