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出旌德县乌岭卜岭之腋,绕环川合丁溪水,汇于东岸之上。又西溪,自霞乡五十里

至东岸受此水。乾隆府、县志同

长岭水出县长岭,殿基水出县殿基,虞涧溪出县巫岭,俱入西溪。《乾隆县志》



龙潭水,出文脊山石池中,广三四丈,其深不测,时见灵怪。世传有龙潜焉,岁旱祷之多应

。潭水东溢为涧,至虞塘溪北流至袁村,入徽水。乾隆府、县志同。西溪

至罗陵湾北,此水入焉。《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并同

何村水,出县何村,徐村水出县徐村,俱入合溪。《乾隆县志》

环山水,出县西境,入葛村水。《康熙县志》

弋溪,出县高峰,入泌溪。《嘉靖府志》

丁溪,出泾县界,东至宁国县,入泌溪。《康熙县志》

按:此与泾县入琴溪者同名,故彼水又名下丁溪。

老龙潭,在西津书院,前宽约亩许,大旱水车不竭。乾隆府、县志同

澄溪,距东山渡十里许,为东溪之汇。有潭曰瞿潭,又名七儒潭,深百尺,其清可鉴毫发,

传为瞿硎先生同隐士七人遨游垂钓处。南半里许有石台,上有棋枰茗碗诸迹,今没于水,渔

者犹见之。《乾隆府志》

马迹泉,乾隆府、县志并作潭。在县麈岭。汪华兵至麈岭,士马皆渴,以

戈石得泉。今石兵马有足迹,后人因加浚凿。《嘉靖府志》。洪公山泉

在县洪公山。《嘉靖府志》

县城内井三:曰官井,在县治东。曰城隍庙前井,在城隍庙前。曰仙井,在仙井港。仙克谨凿。城外井四:曰孔子井,在孔夫关。《太平寰宇记》:旧

吴兴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孔子入吴时凿,今属宁国县。《大清一统志》:在县东南一百

三十里,见《古迹》。曰仙井,在翠云庵左,亦名义井。仙志睿凿。曰竹峰古井,在竹下铺。曰柳泉井,在西门外一里。乾隆府、县志同

按:宁国县东溪水发源于天目山于潜界。行二十里至落花溪十三都。又行五里至落马桥,受孔夫关水。又行三里至宝石桥,受千秋岭水。出于潜岭麓。又行十三里至冷渡,受汤公山水。又行十里至石牌九都,

受陈村水。又行十五里至凤凰桥九都,受博里水、深坑水。又行十里至石口,水势渐盛,可航至栏村溪。又行十里至汪村,受千顷山水。又行十里至长短溪,又行五里至波罗溪,受洋丁源水。又行五里至东津即河沥溪,又行五里至五河渡,会二都三都三十八都诸水。至汪溪,又会香四十都宁四十都诸水。仝入众浔会港口即杜迁镇,受乾溪水会柏枧诸水,同入宣城界。西溪水发源于绩溪龙丛山,下行七里至丛山关,受丁家店水。又行二十五里至横溪,受仙人洞水。出昌化仙人洞山石中。又行十五里至霞乡,受滑渡水出旌德石凫,稍深可筏。又行五十里至东岸,受环川、葛村、深坑、长岭、殿基诸水。又行四十里至罗陵湾即罗田,有狼石突起溪中,又行七里至下湛,受龙潭水,出文脊山石池中。又行五里至西津,又行五里至五河渡,与东津水合流,十里至相府潭,受胡村水。又行十里至众浔潭,又五里至港口,受乾溪水,会柏枧诸水。同入宣城界。


旌德县支流

徽水,出徽岭,西北流有清潭溪水,出县南境清潭山,溉田十余顷,流数里入徽水。《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

古溪、石滩溪,皆在县西南二里,北入徽水,一在城南,一径南。乾隆府、县志同

西源溪,发源西山,大雨时注,即穿城绕县署学宫入沟,通大溪。乾隆府、县志同

杨下溪,源出绩溪县之笼丛山,西北流入县界,经华阳山合霞溪龙显及别源之东溪水,至城北里许合徽水。《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同,龙显作龙头。东溪即

杨下溪,出绩邑之朋坑。《乾隆县志》

横凫溪,在县西北十里,源出大岭,流于了坑至虞院入大溪。乾隆府、县志同

按:此溪与凫溪左右入徽水,势横斜故名。

凫溪,在县东凫山,西南之水会于此,西入徽水。《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

志同

汤村水,在县东北凫山以北,蠢岭一作春岭以南水俱会此,至藁口入徽水。《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同

抱麟溪,县西,源出黄华岭,东流与陶环溪、丰溪合,是为三溪。又至石壁西,入于徽水。《大清一统志》。抱麟溪在十八都,榔村溪源出黄华岭,经榔村通霍家

桥,合三溪。乾隆府、县志同

戈溪源,出石兰山,流二十里入泾县界,戈一作涡。《嘉定宣城志》。

戈溪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嘉定志》作东北二十五里。其流随山旋转,下多险石,至泾县界入藤溪。《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县志略同


徽水,在旌德界合戈溪、枫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