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斯道之合

坦履于今日乎!竣事之后,因识岁月于道左。宋端平二年,邑人郭燮记。一在县西南九十里

石门,宋隐士徐时镌诗于上云:“山中薄业有菜田,出入于兹五十年。夹径雨崖几蜀道,沿



十度异贪泉。鹿门莫遂平生愿,屐齿常为险阻穿。晚卜一丘旗岭上,辋川风月为留连。”自



曰:《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石门、瞿塘两崖也。广州东二十里地名石门,有贪泉

,饮

者多无厌之欲。晋吴隐之有诗讽之,云为宋淳熙己卯记。一在县西一百里石柱山观音岩,峭

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读者二十八字,文曰:时丁

丑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记□□□凿险崖取平路往来人宜□顾举□□□全体露

。一在县西八十

里石洪头山,有巨石屹立如堵,字多剥蚀,可辨者七十三字,文曰:巍巍法宇云云。《泾县志》

东峰亭在刘遗民钓台之北,唐永泰中,李按:《泾县志》作季,下同。广琛将兵讨石埭寇

方清,时幕客刘太真、崔何、王伟、郭瞻、苏寓、陆渭皆从李宴亭上,适前锋告捷,遂各赋

诗,而太真为之序,刻石存焉。《嘉定宣城志》。在白云寺,自昔相传相

国淳于棼按:原

书作髡,误,今改正。送客之所也。唐永泰元年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李广琛尝至

泾水,于

旧址创亭。明年秋,中丞袁招讨江淮,回军屯泾,命宾僚宴亭上,赋诗纪事,今石刻存



。后人更名李公亭,古今名贤诗文颇多,录于别卷,亭久废。《洪武宣城志》。按:诸旧志

及诗俱为袁有石埭之捷,与从官刘太真等赋诗刻石纪其事,而袁公与崔王诸人唱和之作具

在,是创亭者李公,而宾僚赋诗者袁公也。《嘉定志》以为皆李公事,疑误。

郑少府谔宅在水西。《泾县志》

清居台在水西,唐魏峦有诗。《乾隆府志》

粲公楼在水西,唐杜牧有诗同上。杜牧尝为宣武宣武,

应为宣城。城牧,游泾溪水西寺留二小诗。其一

云:“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此诗今载集中。其一云:“含情碧溪水,重上

粲公楼

。”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竹坡诗话》



伏虎神师石按:县志神作禅。在白云寺后,昔师开栎山时,所往

来虎迹石也。《洪武宣城志

》。寺盖其开山也,昔师尝同时开栎山道场,即今大宁寺。两地相去几三千里,师尝

乘虎往

来,晨食白云寺,午食大宁寺,盖其道行灵异云。今虎迹石及隐塔见在,寺后又湖岭山,有

狮往来栎山,中途憩息之所在焉。《泾川志》

磨箭石在丁溪战岭上,有磨箭痕,拭去复见。又慈坑有石亦名磨箭。《

泾县志》

仙鼓石在县东余冲,有石平铺土面,击之有声如鼓。相传有仙击石,歌啸于此,

今石上足迹宛然。同上

血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昔黄巢作乱,有保聚于山者曰章公寨,与贼争战,血流山

谷,因以

为名。《洪武宣城志》
裴相公岩在县南七十里,父

老相传为裴休隐居之所也

。同上。昔尝有人于其所得断残戟,至今天色阴晦,有音乐鼓吹声。《泾川志》

罗家宅按:《江南通志》作罗隐墅,旧府志皆作罗公宅。在小溪

上,罗隐尝居于此,有

罗隐祠堂。居民呼为罗家庙,惜其无碑记可考,又不知罗因何卜居于此也。《洪

武宣城志

》罗家宅在地名小溪,溪行两山间,居民皆依山而种植。父老相传云,昔罗隐尝居于

此,

今遗址及井见存。地虽深僻,然山川环绕,亦幽居之胜。《泾川志》。按

:《舆地纪胜》以

罗隐宅及罗隐墓皆云在南陵县,而旧府志诸书俱改载入泾县,或境地相接。今昔疆域略有变

易,以至不同耳,今仍两存之。


〔南唐〕
齐云亭县厅后,南唐保大中建。《乾隆府

志》

乘山塔县东七十里报恩寺后,五代时冯述建。相传塔成后,忽夜半风雷,塔移至

太平县麻陂潭,仅存半塔。今潦净潭清,塔顶犹见水中。同上

洪尚书故宅按:《江南通志》作洪永章宅。在举山下,有荒基遗

迹。《洪武宣城志》。

其遗迹甚广袤,父老相传无所依据。廉访得其诰敕于煨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