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志》及县志皆不载。

任家山,在县东十五里,山皆平冈,广六七里,中曰罗婆冲,有坦途,上通清潭,下通桑坑

。《嘉靖府志》

门山、汪公山,并在十余里内。《乾隆府志》

西山,在县东十八里,高五十丈,广一里余,有三峰相连,在清潭官路之西,因名。《泾川志》《乾隆府志》同

大堆山,在县东十八里,广数百步,形如堆钱,因名。《泾川志》

佘冲山,在县东二十里,高百余丈,中有银炉、取银坑,俗传唐时谚云:两山相戴,两石

相载,下有宝贝。遂凿山置冶,旧迹犹存。《嘉定宣城县》《泾川志》同

金壶山,在县东二十里,石壁峭峻,下有平台。《方舆纪胜》、《一统志》作二

十五里。

橘林山,在县东二十里,高百余丈,广六七里,其下有西峰。《泾川志》



按:《嘉定宣城志》作儒林山。儒系橘字之讹。

祝山,在县东二十里,高四十丈,广数百亩。古有祝姓居其下,因名。《嘉定宣

城志》《乾隆府志》略同

台泉山,即东石山,在县东二十里,高六十丈,广数百步。明大学士许国读书于此,因改今

名。四面环石多奇胜,有郁孤峰一名卧龙崖,普陀岩一名观音崖,玉磬洞、浮龟石、望江亭

、台泉精舍在焉。有瀑布泉飞溅于孔道之旁。《泾县志》、《乾隆府志》略同

山,由黄泥岭趋西北至此,迤逦,高数百仞,袤十余里,为治东巨镇。山顶有池,冬

夏不竭,中多蜥蜴,或云即神湖。上有山龙王庙,西有朝阳洞,南有水洞,姚峰岭、打鼓

岭、窑墩山、杨梓山、独山、稻堆山、青山诸山连接,并在县东三十里。《乾隆

府志》

北冲山,在县东三十里,两小山双峙其中,怪石嵯峨,环以清溪,特为胜概。《

方舆纪胜》

黄泥岭,在北冲山东。《乾隆府志》

东坑山,在黄泥岭东。同上

琴高山,在幕山北。琴高,汉处士也。有隐雨岩,是其控鲤上升之所,岩下有洞,洞旁有钓

鱼台。《大清一统志》。山以人名。峭如壁立,循壁鸟道而升,有隐雨岩

,有磨崖,古刻剥落不可辩。下瞰深渊是名琴溪,跨桥其上,产药渣细鱼。后有峰曰塔子

山。《泾县志》

巧坑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余丈,广二里。山势奇巧,多怪石,因名曰巧坑。

《泾川志》

考坑山,一名巧坑,两峰相夹有岭焉,为旌歙孔道。
国初建石关,设兵,置烽烟墩于此。《泾县志》

兔儿岭、平项山、谢坑山、烟石岭,俱在巧坑西北。《乾隆府志》

白水山,由烟石岭分支,西折而北趋至此。顶有湍泉,屈曲而下,望如瀑布。西北有舒漆岭

、玄武岭。同上

长山,在白水山西北,县南十五里,长三十余里。《泾川志》《大清一统志》

同,云锦溪水出此。

石山,在县东三十里,高三十丈。山有石洞,洞中石台、水井,天窗甚明朗。绍兴初张琪

之叛,有藏于洞而得全活者。《嘉靖府志》《方舆纪要》作在县东二十二里。



龟岭,在县东三十里,高三十丈,广数百步,下有水湫二。相传白龟尝从此出,下至柏山,

石有似龟形者,名曰龟石。《嘉定宣城志》

乌溪岭,在县东三十里,上五里有张村岭。《乾隆府志》泾县作乌溪坑。



西风山,在县东四十里,四崖围合。中介一岭曰破脚,晋桓彝拒韩晃坠马伤足,因名。《乾隆府志》

桓公岭,在西风山北三里,为桓彝战死处。同上

朱砂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石窍中红色,发现其大如月,俗因以朱砂名之。《方

舆纪胜》。高十余丈,广倍之,下瞰溪水岩颠,有石面尺余,红色如朱,时或鲜艳,

则其乡井灾,土人以是候之。《嘉靖府志》

金紫山,在县东五十里,其山面西,广袤数百余丈,高百余丈。岩峻险,有石如立者四,

高二丈余,石之色如金紫,故名。《泾川志》。上有风穴,投物于中,飘

空而起。《乾隆府志》

鱼龙山,在金紫山北,山下有伏狮石、鱼龙潭。同上

金竹山,在县东五十里,峻峭秀郁,林壑幽美,初以其竹多黄色,故名。《嘉靖

府志》

按:此山《乾隆府志》及县志皆不载,今从《嘉靖志》补入。

东山,在县东五十里,绵亘峻伟,上有石洞圆门,入者每闻铮声,山之

半为九里岭。《乾隆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