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有泉通江,曰潮泉。右为玉屏峰。《乾隆府志》

四角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数百丈,周围二十里。峰顶夷坦,可容千余人。昔黄巢乱,有

寨于是山之上,一旦人马忽至,洋洋如神,在其上者云雾兴,贼倒戈而退,亦名四角寨云

。《泾川志》。上有塞址,俗称章公寨,有泉取之不竭。《乾

隆府志》

苏岭,在四角山西。乾隆府、县志同

凤山,在苏岭南,相传成周时,有凤翔于此。《方舆纪胜》《嘉定宣城志》谓

在长乐寺侧,余同。

大城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昔郭璞尝凿泉眼于山椒,以视潮候。今人以潮之大小为雨之占

云。《方舆纪胜》。山周围五里,形如覆钟,下有潮泉,昔郭璞所凿泉眼

以应潮,视潮之往来,信如四时。时值不雨,人有斋庄盥沐趋其祠所,立木为像,祷而潮应

者,可立而待。潮之应期,或大或小,而潮之大小,雨之远近系焉。其潮小,通七日作雨,

潮若大涌,三日乃雨。苟祷之再三而潮不至,则是岁必有旱之虑,故时人多以潮之应否为

喜戚。《嘉定志》《嘉靖府志》略同

血岭山,在大城山北,旧传黄巢战此,血流山谷,因名。有间道通青阳。《乾隆

府志》

一人泉山,在县西七十五里,高约三十丈,广三里余,中间石迸泉流,四时不息,号曰一人

泉,因以名山。《泾川志》

按:此山乾隆府、县志皆不载,今补入。

回军山,在县西七十五里,传有叶民居此,捕贼有功,赐爵尚书。尝以木为箭,书名于上,

黄巢军见惊骇而回,因名。高百余丈,下临涧水,为回军潭。《乾隆府志》

按:郭山在县西七十五里,此山是其支峰,则远近亦当相类。
阳山、飞虹山一

名绯红、赤麓山俱在回军山东。同上

望江山,在县西八十里,巍然峙于郭山之背,高实倍之。如天朗气清,长江潇然在目,刍荛

雉兔者皆往焉。《泾川志》

石垄洪头山,在望江山西。《大清一统志》。山上石植如堵,是为天宝磨

崖碑。山麓有石,曰子瞻。泉曰珍珠。东下三里,有洞曰燕儿。《泾县志》

碧山,旧作石碧山,隔溪与石门山对峙,沿溪窄径,别自幽奇。是产名茶,多瑞香奇石。李

白诗“问君何事栖碧山”,即此。《泾县志》《乾隆府志》略同

乌龙山,在县西八十里,与丹山相接,高七十丈,广约五里余。遍地碎石,色黑如鳞甲,屈

伸起伏,奔蹶盘旋,状若龙马。《泾川志》

野炉坑山,接乌龙山左,上有天井池,将雨则池水先涌,间有帆席蒲草随流而出。《乾隆府志》

铜峰山,在县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广十余里,势似云屯。《泾川志》。

由乌龙山西趋至此,上有唐枫、宋塔、双笋、石油、盐石、朱砂井、宿云亭、大士崖、仙人

桥、雀浴池诸迹。下为壁山,产马牙石,可镌印章;又产天星石,晶润胜宁邑仙石。《乾隆府志》

宝峰山,在县西八十里,石岩高数十寻,有人物鸟兽状,雕绘不能及。山背一窦,甚纡折,

出窦又平远空旷,飞流千尺,铿訇趾下。《大清一统志》

眠牛石山,一名黄蘖岭,在县西八十里,高百余丈,广五里。有大石耸出,状若牛眠。《泾川志》

天河尖,在眠牛石山西南。乾隆府、县志同

万峻岭,在天河尖南。同上

芝岭,在眠牛石山北。同上

冰山,由芝岭东趋至此,绵峻雄特,自西而北,诸岫之脉,多从此分。《乾隆

府志》

菥荻山,在县西八十里,顶平衍有泉沸出,居民垦以为田。《方舆纪要》。山高三百仞,有走马冈、水竹坞、杨柳街、跨归桥诸迹,往来莫知为峰顶也。

同上

石门山,由菥荻东趋十余里至此,突起团墩,俗呼团圆山。绝顶磊石,凭空划然中断,双阙

巍然。有碧茗坡、丛兰坞、小赤壁、断虹冈、百折垄诸胜。宋隐士徐时居此,号为小辋川。

同上

巴山,由岑山东趋十里至此,广袤七八里。巨石横亘,不生草木,有穴曰仙人洞。同上

石壁山,在县西一百里,李白诗云:“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即此。《嘉靖府志》旧

作玉屏山,土人呼前山南山不一名。在丹山南二十里,由太平游山分支人邑西境,起苍坑岭

、桐树岭、高岭诸山而东趋至此。高三百余丈,列岫如屏,多松竹,产美茶。《

乾隆府志》

欧家坞山,由石壁山东趋至此,上有洞出异风,隔河山当之,夏凉如冰,土人称另家风冰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