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普陀庙。

吴岐山 山畔有紫云仙殿,岭后两列诸山,其形似钟,峰回路转。又有密洋山,旁有庵,名曰“正觉庵”。

(以上还集里)

大深山 下有大深汤。

峨眉山 宋秘书郎里庐,其冢尚存。

铁矿山 以产铁名。旁有桃洲山。

(以上感德里)

高旗山

石门尖 高峰绝顶。其麓有宋灵医吴真人祖迹在焉。

覆鼎山 界永春,不生草木,形如覆鼎,是生武侠之士,其人皆拳勇技击,面永春而居者。正统中,有郭荣六之徒,凡二十七人,击走沙尤寇,卒死于难。

(以上常乐里)

陈五郎山 山最高,晴明可眺海。上有石平广,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迹,旧号“仙铺庭”。下有龙潭,祈雨辄应。障水口者,有五山。

翠屏山 山有巨峰,介还集、来苏、龙兴、感化四里间,故名大尖。宋宣和间,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小尖,自小尖徙此。初徙时,尖有异光,人怪之。往观,则惠胜在焉。因岩架屋,屋用铁瓦,悉飞递而至。绍兴甲寅示寂。水旱应祷,或有青蛇之异,人因去其尖上“小”字,名曰“泰山”。后有显应大师修行其上。师永春黄氏子,精禅契佛。乡值旱,祷不应,师曰:“我能。”人未然之。聊就诵经,经罢,曰:“大众急归。”少选滂沱。时号黄水车,后坐化。

碧翠山 两峰壁立,甚峭。山半有魁岩,又名“碧翠岩”。

小尖山 在翠屏东。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居此,号曰“宝峰”,结台峰顶,曝身求雨。既徙居于大尖。语人曰:“此地后必为于城市,刘宝来,吾庵其为厅事乎?”其后临汀寇至,乡落寨尖顶御之,朝廷遣官捕寇,兵果驻故庵,其官姓刘名宝。

雪 山 古有庙,山上有积雪。岁旱祷之,若岩溜滴沥,即雨。

(以上感化里)

鲎 山 以形名,又名“侯山”。上多石,下有龙仙庙。明洪武间,胡氏女名仙英,婿来亲迎,女乃白日飞升。次日山旁有降真藤,盘结如椅,女现身坐寂焉。里人异之,遂葬于山巅。旁有升平山、东甲山。     (来苏里)

蓬莱山 故名“张岩山”。岩水清洌,名清水岩。岩列三楼,绕壑而至。唐人诗:“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是岩似之。

舟 山 峰头亘峙,其形如船,遥望之,宛宛星槎银河间。壮踞安、南、永之界。昔有祖师炼真于此,石上多奇迹。迄今庙宇巍然,山势逶迤。下有东溪陈氏世居之。

瑞峰山 下有三惠院,梁开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贞明中建;鹫台院,后唐长兴中建,亦名“员教院”,今废。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梁家山也。

龙 山 山有纡回盘曲之势,一名“山母”,亦云“盘龙山”。梁氏卜居其麓之坂,即“八景”中“薛坂晓霞”之故地也。

大漈山 与观音山叠峰而来。下有数十丈潭漈,水深而碧。

内龟山 在仙苑薛坂内。有一山如金星龟形,亦名“后蒋山”。

高盖山 一名“芹山”,乃清水发源而来,高可望海,形展

如盖。

间平山 乃观音山下平处,亦名“南坪山”。

(以上光德里)



东 岭 与龙门岭俱通同安县。(依仁里)

大宇岭 长泰里,界南安县。

磨枪岭 新康里,通长泰县。

吟诗岭

石人岭 下有三石如人。(以上崇信里)

石梯岭 巨石高峻,有五十余层。(龙涓里)

寓思岭 界龙兴、感化二里。

大 岭 在县西北,通永春,界崇善、感化等里。训导吴彬筑室读书于其下。

打鼓岭 来苏里,通永春县。

吉漈岭 界永春。



仙境岩 明莆田卓晚春游此,题岩壁有诗。晚春有道术,莆人呼为小仙。

天际岩

(以上长泰里)

水湖岩 在光德里。山辟一湖,奇泉怪石,树林深茂。其顶之上,可望清、紫,乃县学之后照山也。宋普足禅师住持清水,时时来往,憩而乐之。嗣后化身清水,飞炉于此。每风清月白,常闻钟鼓之声,里人因为建岩立像,宋敕封金牌。湖内有水,大旱不涸;湖外有曝谷石,广而坦,游者坐览,眼界豁然。

新 岩

(以上光德里)

圣泉岩 在驷马山左。岩最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产茶甚佳,而亦绝少。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祷雨有应。宋裴道人游憩石旁数月于此。

碧水岩 岩背有石,可容百余人。水出其下,曰“碧水”。(以上新溪里)

洪恩岩 右有漈水百余丈,树林幽胜。(新康里)

金沙岩 在依仁里双髻山之西。肇自有宋建炎元年,兴刹时,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明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