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信。”
(53)《史记·匈奴列传》汉武帝使马邑人聂翁壹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索隐》“苏林云在雁门也”。本卷“武”前衍一“时”字。
(54)滹沱河:据《元和郡县图志》,源自代州繁峙县泰戏山,流经雁门、崞、唐林、五台入太原府盂县界。《明史·地理志》:代州“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畴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本卷注曰“在唐林县界”,不确。
(5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繁峙县“本汉虑篪(待查)县,属太原郡,因虑魔(待查)水为名也。……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山为名也。” “虑藐(待查)水,在县北
十五里。”本卷“汉因此水置雁门县”,误,雁门县,应作“虑篪(待查)县”。
(56)常溪:诸志均不载。
(57)浑河:诸志均不载。
(58)夏屋山: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唐雁门县东北三十里。
(59)《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雁门县:“句注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60)汉兵三十万余句注击匈奴也:余,《汉书·娄敬传》作“逾”;《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汉高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说,械系于广武,遂逾句注,困于平城,谓此地也。”
  (6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晋咸宁元年句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 首本卷作“号”。
  (62)即今西陉山是:“是”字后夺一“也”字。
  (6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五台县:“五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校本卷:“紫府”后夺“山”字,“内经”后夺“以为”二字。
  (64)《古清凉传》卷上:“郦道元《水经[注]》云: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谓五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镬(待查)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为是山为仙者之都矣。”步驱,本卷作“克驱”。
  (65)以上诸塞诸志多不载。西陆山:应作西陉山,《宋史·地理志》代州雁门县有西陉砦。石鼓:《明史·地理志》:代州崞县“东南有石鼓山”。《金史·地理志》雁门县有西陉镇,崞县有石鼓山。
(66)《汉书·高帝纪》:“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汉书·地理志》:“钟、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慎(待查)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剧。”《嘉庆重修一统志》代州直隶州:“民淳讼简,节俭劝农,无游惰之习,绝浇薄之风。质野勇悍,地无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无蚕桑。”
(67)《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开元贡赋中无豹尾。《新唐书·地理志》土贡又有“蜜、青碌彩”。
(68)《汉书·地理志》:“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五扰,颜师古注曰:“马、牛、羊、犬、豕。”
(69)《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四十里。”
(70)周属并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作“虞及周属并州。”
(71)《元和郡县图志》匈奴侵边后有“自定襄以后”句。
(72)《元和郡县图志》“立平城县”后有“属新兴郡”。
(7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州“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
(74)常代之北:常,《元和郡县图志》作“恒”,此避唐穆宗讳也。
(75)常安镇:《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辽史·地理志》并作“恒安镇”,避穆宗讳也。
(76)《汉书·冯唐传》:“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冯唐,……唐对曰:‘今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 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饷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且云中守尚坐上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文帝悦,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为云中守……”。
(77)《晋书·愍帝纪》、《晋书·刘琨传》并有简载。《魏书·序帝纪第一》猗卢六年“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八年,晋愍帝进帝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
(78)《元和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