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漳浦],漳(106)。京六千五百,都五千二百。九十六千八百。下,漳浦;二;五十五。下,怀恩。二;三十五。/
(前缺)准前。(中缺)。下,贺水;一,下,无虞;□。下,止戈;五。下,上林;四(107)。(后缺)
(前缺)下,□□;四。(后缺)
(后残)
[题解]
《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向达先生在《西征小记》中称之为地志,薛英群《略谈敦煌地志文书中的公廨本钱》一文中亦认为是地志,一九八○年《中国文物》第一期发表本卷照片时,定名为《郡县公廨本钱簿》,同期吴震《敦煌石室所出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一文亦称此名:“本簿重点记录了郡县令廨本钱,而不记沿革、山川、名城和胜迹,不同于一般地志,所以我们把它定名为《郡县公廨本钱簿》。”马世长《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一文说:“本卷地志和这类十道录、图,有非常相似之处。我们推测本卷可能是模仿这种体例,而增补公廨本钱内容的一种‘十道录’性质的地志写本。”故采取马世长的定名。本卷首尾残缺,残存一百六十行,所记内容首起陇右道成州同谷郡,尾至岭南道澄州。本卷记载唐各道顺序、州郡去京都里程、公廨本钱、贡赋、统县名数,与《元和郡县图志》、《通典》、《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书均有异同。关于道的先后顺序、去京都里程、公廨本钱、贡赋等,马世长作了深入的研究,故此不作注释。
[校注]
(1)《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成州:“本属陇右道,贞元五年节度使严震奏割山南道。”
(2)《新唐书·地理志》无长道县,而有汉源县。
(3)覆津、盘堤:《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作福津,盘隄。《新唐书·地理志》:“福津,……本覆津,景福元年更名。”
(4)本八十百八十:马世长认为“百”前衍衍“十”字。
(5)砺石柏香根:《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作砺石,柏脉根。
(6)禄福:二宇倒置。应作“福禄”。
(7)胡津:《唐六典》、《新唐书·地理志》作胡桐律,《通典》作胡桐泪。《宋史·高昌传》伊州“又生胡桐树,经雨即生胡桐律。”“津”,乃“律”之误。
(8)安乡:诸志并同。《新唐书·地理志》作安昌。《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为凤林。”
(9)化城:《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并作“化成”。《新唐书·地理志》:“广威,……先天元年曰化成,天宝元年又更名。”
(10)下金兰:“金”下夺“城”字。
(11)《唐会要》卷七一:“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五泉县”。
(12)下合川叠:本卷脱漏此四字,今据《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补之。
(13)和正:诸志并作”和政”。正,“政”之误。
(14)淳州,《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并属岭南道,领永定、武罗、灵竹三县。唐陇右道又有淳州,《新唐书·地理志》:“淳州,贞观十二年以降户置于洮州之境,并置索恭、乌城二县,开元中废,后为羁縻。”马世长校:“唯本卷将岭南道淳州之领县错置于陇右道淳州下,则误。”
(15)踈勒:诸志并作”疏勒”。“踈”,“疏”之误。
(16)盭屋(待查)为宜寿:《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为宜寿县,至德二年三月十八日,复为盭屋。”《唐会要》卷七十:盭匡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宜寿县。至德二年二月十五日改为盭屋。”
(17)三晌(待查):晌(待查),“辅”之误也。
(18)同(17)。
(19)鹑觚改灵寿:《唐会要》卷七十:“鹑觚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灵台县。”寿,“台”之误。阴为潘原:《旧唐书·地理志》:“阴盘,……天宝元年改为潘原。”本卷“阴”后夺“盤”字。
(20)本卷延州延安郡统有二延水县,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延州统县又有延川,本卷二延水县中必有一县为延川之误。罢交:
《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作罗交。金城改为敷政,罗交改为延昌,在天宝元年。
(21)《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更伏陆为甘泉。
(22)怀道:《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通典》并作怀远。马世长校:“本卷‘怀道’系‘怀远’之误。”
(23)连谷,银城二县,《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属麟州。
(24)长泽、宁塞:《新唐书·地理志》夏州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