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理志》云,汉武帝后元康中置,《西域传》云: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是也(22)。
黑鼻山,县西南五十里,延连
(后缺)
[题解]
S.788号背,《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皆定名为《沙州图经》,卷首尾俱残缺,记事首起敦煌县之悬泉水,尾至寿昌县之黑鼻山,共残存十六行。
[校注]
(1)拔佩刀刺山:拔,S.5448号《敦煌录》、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并作“以”。“飞泉涌出”后有脱文,据P.2005号有“以济三军”,补之。“今人马多”,P.2005号作“人多皆足”,无“今”、“马”二字。
(2)未尝之绝:S.5448号、P.2005号俱无此句。
(3)即刑相类,P.2005号作“印形相似”,据以补正。
(4)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P.2005号作“州北一百一十七里”,“北”前疑有缺字。P2691号《沙州城土境》作“州西一百七十里”。
(5)卌五里:P.2005号同,P.2691号作“卅五里”。
(6)乐僔事,见《莫高窟记》。
(7)沙井,即月牙泉;土河,见P.2005号“土河”条。
(8)县东北廿里:P.2691号、P.2005号并作“州东廿里”。
(9)绞龙:“绞”,误,应作“蛟”。
(10)张孝恭:S.5448号作“张孝嵩”,P.3721号作“张嵩”,恭,当为嵩
之误。
  (11)事见P.3721号、S.5448号玉女泉条。
(12)寿昌县,下:《新唐书·地理志》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寿昌县:“寿昌县,中下。”
(13)东北去州一百廿里:《元和郡县图志》作“东至州一百五里”。《寿昌县地境》作“西北去州一百廿里”,西为东之误。
(14)公廨二百七十五千:《寿昌县地境》作“一百九十五千”。
(15)正光六年改为寿昌郡:《寿昌县地境》与此同;《新唐书·地理志》不载;《旧唐书·地理志》:“后魏改为寿昌县。”与本卷异。
(16)永徽六年废:《寿昌县地境》、《新唐书·地理志》并作“永徽元年”,“六”,为“元”之误。
(17)寿昌置:应作“寿昌县”。
(18)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S.3329《张氏修功德记》:“敦煌,晋昌收复己讫,时当大中二载。”P.3633《辛未年七月西汉金山国文件》:“沙州本是大唐州郡,去天宝年中,安禄山作乱,河西一道,因兹陷没一百余年,名管蕃中。至大中三年,本使太保起敦甲[兵],口却吐蕃,再有收复,尔来七十余年,□贡不断,太保功成事遂,仗节归唐,累拜高官,出入殿庭,承恩至重,后□□疾,帝里身薨,子孙便镇酉门,巳至今[日]。……太保弃蕃归化,当尔之时,见有吐蕃节儿镇守沙州,太保见蕃离乱,乘势沙州百姓同心同意,穴白趁却节儿,却着汉家衣冠,永抛蕃丑。太保与百姓重立咒誓,不看(?)吐蕃。百姓等感荷太保,今为神主,日别永赛,立一庙,见在城东。”又曰:“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天宝元年,河西五州尽陷,唯敦煌一郡,不曾破散,直为本朝多事,相救不得,□□吐蕃,四时八节,带[代]带[代]供进,亦不曾辄有移动,经今一百五十年,沙州社稷,宛然如旧,东有三危大圣,西有金鞍毒龙,当时保护一方处所。”S.530《钜鹿索法律和尚义辩墓志铭》:“皇祖左金吾卫会州黄石府折冲都尉讳奉珍,天宝以来,逆胡内侵,吐蕃来桑范,敢犯边境,洎大历以浸,猖狂积日,相持连□不散,公誓心而御捍,铁石之心不移,全弧垒于三危,解重围于百战。”
(19)镇二龙勒堡五西寿昌西关:《寿昌县地境》作“镇二:龙勒,西关。”堡不载。
(20)“镇三”以下疑有脱文。
(21)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寿昌县地境》同。《旧唐书·地理志》作“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22)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是也:《汉书·西域传》:“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汉”后夺一“厄”字。

沙州图经卷第一
S.2593号
沙州图经卷第一(1)
第一州(2),第二、第三、第四敦煌县(3),第五寿昌县(4)。/
沙州,下(5)。属凉州都督府管(6)。无瘴(7)。/
右沙州者,古瓜州地(8)。其地平川,多沙卤。人以耕稼/为业(9)。
草木略与东华夏同,其木无椅、桐、梓、漆、/栝柏。/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