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长城,州北五十。中下。长明,州东十五。中下,泸南。中下(36)。/
下,协州。上三千一百,东三千九百六十(37)。安东,郭。中下。西安,州西四十七。中下。湖津。州北六十。中下(38)。/
下,曲州。上三千三百,东四千一百六十(39)。朱提,郭。中下。唐兴。中下。州东五里。下(40)。/
(后缺)
[题解]
P.2522号,罗振玉《鸣沙石室遗书》、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皆定名为“贞元十道录”。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曰:“残地志十六行,存剑南道十二州:曰姚,曰协,曰曲,曰悉,田拓,曰静,曰保,曰霸,曰维,曰真,曰恭,曰翼。每州之下,记所管县名、土贡、及距两京道里、与县距州之里数。取以校《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及新、旧唐书《地理志》,异同至多。………此卷不见书题及撰人名,然据卷中所记,考其时代,及以宋乐史所言定之,殆即贾耽《真元十道录》。观首行有‘当、悉、拓、静、真、恭、翼、保、霸、维等十州并废’语,是作书之年,仅存姚、协、曲三州。考《新志》载松州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拓、恭,保、真、霸、乾、维、翼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是十州之废,在代宗广德以后,《元和志》记‘协州以天宝十三年没蕃,贞元九年,南诏又以其地内属’今此卷协州未废,则作于贞元协州内属之后可知。又卷中所记诸废州中,若当,若悉,若真,若翼,《元和志》并载元和贡,是四州当元和时复内属,此尚称已废,则作于元和以前又可知。贞元、元和之间,仅隔永贞一年,则当此书作于贞元时代,可以确定。《太平寰宇记》剑南西道峨和县下言‘此邑见《贞元十道录》’,今峨和之名明记卷中,可为此卷即贾耽《贞元十道录》之确证。据《唐书·艺文志》,《十道录》凡四卷,其书本非详博,故乐史进《太平寰宇记》表,有编修太简之讥,此卷则又似略出之本。然贾耽为舆地学专家,此书殆与所撰《地图皇华四达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九州别录》诸书,当参互考证,其所记必精确;此仅存片纸,仍当宝之如球图矣。”刘师培《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亦认为“当即《贞元十道录》之属”,又曰:“《权文公集》又有《十道录》序文,序称:‘录分四卷,下三篇以十道为准。县距州,州距两都,书道里之数,与其四鄙所抵。’以此卷真证之,舍每州不标四至外,体略与符,或即编之节本。”本卷首尾俱残缺,仅存三片十六行。“悉州”段至“霸州”段为一片八行,“维州”段重“翼州”段为一片四行,“当、悉……等十州并废,”段至“曲州”段为一片四行。在排列次序上,《敦煌宝藏》、微微胶卷“悉州”段在前,“维州”段次之,“当、悉、……等十州并废”最后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影印本“当、悉……等十州并废”在前,“悉州”段次之,“维州”段最后。以敦煌文书书写常规及文义揆之,《敦煌宝藏》排列当是。
[校注]
(1)下急州归诚郡:《新唐书,地理志》:“悉州归诚郡,下。”《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悉州,……天宝元年改为归诚郡”。急,当为“悉”之误;
(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悉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十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二千七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八百里。”《通典·州郡典》:“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四里,去东京三千七百六十里。”诸志记载不一,相差甚远。
(3)识臼:《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悉州无识臼县,《旧志》:“显庆元年,置悉州,领悉唐、左封、识臼三县,治悉唐城。……天宝元年,改为归诚郡,割识臼属临翼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悉州:“识臼县,下。郭下。显庆元年与州同置,地名识臼,因之为名。”
(4)《新唐书·地理志》:“左封,中。归诚,下”。《元和郡县图志》左封,归诚县县等为下、中下。
(5)《新唐书·地理志》:“土贡:麸金,麝香,犛牛尾,当归,柑。”《元和郡县图志》:“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犛牛酥及尾。元和贡:麝香,当归。”无蜀马。
(6)《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柘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三十里。”《通典·郡典》作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
  (7)《元和郡县图志》柘州领县县等与本卷同。《新唐书·地理志》柘州二县县等皆为下。《旧唐书·地理志》柘州下不载领县。
  (8)《新唐书·地理志》柘州土贡与本卷同。《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中无犛牛。
  (9)静水郡:《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并作静川郡。《旧唐书·地理志》:“静居,县界有静川也。”“水”,当为“川”之误。
  (1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静州“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