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初,郡废。今为安乐庄。永乐间拨给良牧署。按水经注言,湿余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晋书地道记曰,魏封刘禅为安乐公国。土垠县有二,一在县北门外里许,一在密云县东一百里陈宫山下。又有唐南河县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而军都县故城在县西三十里,盖军都之别徙者也。
州东八十里为怀柔县,洪武十三年分密云、昌平二县地立焉。城大民少,宏治中乃截其东徧而筑之,故县治在西门也。城周四里六十步,三门。嘉靖末尝设兵备佥事于此,寻罢,后以守备一人驻焉。
县东四十里为黍谷山。刘向别录,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邹子名衍,燕昭王所师,号谈天衍者也。亦谓之寒谷。吴越春秋,北过塞谷,是也。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烈,盛夏人不敢入,后人遂名之邹子祭风台。昔有庙,今毁。
东南三十里为丫髻山,二峰高耸,上有碧霞元君祠。天启七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
北二十里为红螺山,山下有潭,相传潭中有二红螺,大如斗,出则光焰烛林,今不见也。辽史,檀州有螺山。金史,顺州有螺山。
西三里为石塘山,有大工则采石焉,有工部厂。
县东七里为白河,又东十五里为潮河。
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为密云县,汉白檀县也。三国志,曹公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后魏皇始二年,置密云郡,治提携城,领密云、要阳、白檀三县。北齐废密云郡,反要阳、白檀二县入密云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密云、燕乐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干元元年,复为檀州。辽为檀州武威军,领密云、行唐二县,金以密云县属顺州,元复为檀州,洪武初改密云县。城周九里二百三十八步,三门。密云中卫领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与县同城而居。有总督军务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一人,整饬兵备山西按察司副使若佥事一人,户部郎中若员外若主事一人,密云左掖营、密云右掖营、密云中营、密云前营、密云后营、振武营游击各一人,密云城守备一人。万唇四年,于城东复筑一城,周六里一百九十八步,是曰新城,两端连之,总督府居其中,三门。县南至京师一百三十里,而北以一垣为界,外接旃裘引弓之民,故称重地。白河偪城下,善决,而军民错居,为吏者难之。昔唐显庆中,韦机为檀州刺史,边州素无学校,机敦劝生徒,创立孔子庙,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今则师儒虽设,弦诵之音无闻焉尔。
县南一十五里为密云山,一名横山,郡所以名也。石虎伐段辽,辽弃令支奔密云山,遣使诈降,而阴与慕容皝为约,皝遣其子恪扶精骑七千于密云山,虎将麻秋率众三万迎辽,为恪所袭,死者十六七。
南二十里为白檀山,县所以名也。
南三十里为隗山。唐书,密云有隗山。
东北八里为冶山,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时不竭。东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北四十里为黑城川。唐书,檀州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
昔苏秦说燕文公以其北有枣栗之利,谓之天府。而今密云多枣,小而坚致,北人重之。正统二年,镇守都指挥陈亭以占所部枣树八百株,被劾夺俸。
自新城东北六十里为石匣城,城周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门。城西平地有石如匣,深不可斸,故以名。其驿自会同馆东北六十里为顺义驿,七十里为密云驿,六十里为石匣驿。先置在今城南一里许,宣德四年,密云中卫奏为河水所啮,徙焉。宏洽十七年筑城。隆庆三年,设协守西路副总兵一人,驻石匣,六年,设统领西路南兵游击一人,万历四年,设石匣车营游击一人。
石匣之东南,渡潮河十五里为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上有庙,距县东北五十里。
石匣西南十五里为金沟村。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门三十里至望京馆,五十里至顺州,七十里至檀州,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馆。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自此入山,诘曲登陟,无复里堠,但以马行计日,约九十里至古北口。今路不繇金沟,而金沟距县止四十里也。
石匣西二十里有燕乐县故城,后魏置此县,治白檀古城。唐长寿二年徙治新兴城,即此县也。在汉为虎奚县地,距今县北五十里。唐末刘守光出奔至此被擒。元天历初,上都兵破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以轻骑进抵桃山,燕铁木儿掩击于白狼河,追至桃山,降其众,燕乐闻之自溃。白狼河在今顺义西北三十里也。
其见于史者汉有要阳县,魏有安州方城县,唐有威武军,有三叉城、横山城、米城,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港七镇,有临河、黄崖二戍,辽有行唐县,今靡得而详焉。要水源出塞外,自大小黄崖口入,西流至密云县东入潮河,俗谓之清水河。县曰要阳,以此名。
共城在县东北五十里,亦作龚城。括地志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在檀州燕乐县界。
唐檀州土贡人参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