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明释广宾撰上天竺山志,有帝王檀越品。清缪燧增修旧志例,以山志但载内廷赐与,未闻朝士布金为惜。又言南海乘桴,身命以之。故匹夫单妇,虽斗粟尺布,不可不谓之大布施,为志所不当略。厉鹗增修云林寺志,有檀越门。是帝王臣民,均以檀越概之。今依其例,别立檀施门。凡帝王赐与,与臣民施助巨款之关于大工程者,悉隶之。而删旧志颁赐施与命使诸门目。惜旧志略去臣民施助,杞宋无征,详不得闻。姑存什一于千百,为后海之先导,并为信施者劝。
  一 旧志,有建置、梵刹、精蓝各门。今但立一梵刹门,而以精蓝茅篷废庵附之。然梵刹昔唯普济法雨二寺。而慧济于光绪末年,恭请龙藏,已蒙赐额,亦可与普济法雨鼎足为三。其所建置,则各附于其寺之后。其余各庵,无论大小,均属精蓝,附于梵刹之后。茅篷废庵,则又附之。以示同修持而有所统耳。旧志无茅篷之名,则数椽斗室,亦名为庵。今则凡自力经营道粮,不领香客给施者,均名为庵,均属精蓝。凡资香客给施者,则名茅篷,即净修梵行之独处者。每篷止一人,不收徒众,不接香客。但依香客给施而为过活。旧志混而不分。今则名称井然,秩序不紊矣。
  一 裘志,分法统、释系二门。许秦二志,又改释系为禅德。此犹儒家区别道学儒林为二传也。然宋史别道学于儒林之外,先哲多微言。法统禅德,同有功于佛门,犹道学儒林,同有功于圣教。事本同揆,理无二致。兹总以禅德概之。援正史例。凡有功象教,无论一事足称,或行事多者,各著一传。闲有因师而及其徒,因徒而叙其师者。行茍足法,悉为采录。于中分四:一普济住持,二法雨住持,三本山出家,四十方寄寓。各以年代先后为次序。合而不混,分而不歧。以禅德乃修一切诸法诸行之通称,实为佛教之一大统绪也。
  一 历来普济法雨两寺方丈,为当道及合山公推,主持道场。虽非尽如潮音别庵,其人要皆著有声望,翘异僧众者。若听其湮没无闻,殊非善善从长之道。兹仿清沈鑅彪云林续志例。于禅德后,附两寺住持表,第以年分。其无年分可稽者,但按旧志所列次序而列之,使无紊乱。惜书缺有闲,详不得闻。至慧济方丈,虽多高行,以非出自公推,略之。
  一 裘志事略门小序云:「或细事而系钜,或厄言而寄深,或发明所未足,或补载所未详,以明立门之微意。」兹亦师其意,别为志余门。凡遗闻轶事,不能专立门目者,隶之。但不敢如裘志,于事略,而涉及灵感、禅德、流寓,甚有涉及修志事例者,致贻混杂之弊。
  一 旧志,桥塔道路隶形胜,亭祠附梵刹,或建置,殊为失当。兹编于梵刹外,别立营建。凡属工程者,悉隶之。俾览者便于寻检。
  一 旧志,于艺文诗咏,居全书之大半。虽为表扬名山起见,究于志例有喧宾夺主之嫌。兹编于旧志已录,与有关掌故者,分别订入各条。其登临山水,流连光景之作于旧志后者,概从割爱。拟别辑普陀纪游集一书,以广流传。
  一 山僧著述,仿汉书艺文志例,详载书名,并录序文,以见作书之大意。故兹编艺文一门,与旧志所云艺文者,迥异。
  一 旧志,列法产、方物二门。兹编法产,订入梵刹各寺下。方物,援明释传灯天台山志,清徐增灵隐寺志例。略载普陀特产于志余门。其他动植各物,与郡县从同者,虽众不书。
  一 旧志,流寓不列僧人,但中有二人,应须区别。一则释行帜,出家得法后,方来普陀,一住六年。仍用林增志之俗名,列于流寓,殊与体例不合。今乃用释行帜之名,移于禅德之十方寄寓中。二则建文帝,久已为僧,尚于酒肴无所戒,而心犹未能忘情于往昔之富贵,乃僧俗俱不能定名者。今移于志余,只取记有其事耳。至于依理论判,自有具眼高人。吾人但任记事之责而已。
  一 维持山中秩序,全恃规制。矧迩来人心不古,行辄逾法,益应拘以绳墨,为林下仪则。旧志,附规制于法产,兹别为一门。凡僧人普通应守之仪规,及本山特别之规约,择其要者录之于前。僧人正行既立,方有受外护之资格。内外相辅,则法道兴,而外侮熄。故将民国教令,及县道示令,录之于后。俾有所遵守,而安心修持焉。
  一 山志,如盛传等,书虽不传,其序自在。兹别为叙录门,详载各山志纂修姓氏,序文,例目,以存梗概。而以此次新修缘起往来函件殿焉。
  一 山志,点染形胜,首推裘辑。刷新体例,始于兹编。裘以沧桑转换,兵燹沦胥,不但所闻异辞,抑且无闻可异为慨。兹亦苦于期限既迫,文献寡征。虽殚心摭拾,究难免疏漏之讥。网罗群籍,发挥钜篇,勒成完书,上诸东观,则有俟夫后之君子焉。
    中华民国第一癸亥中秋翁山寄翁王亨彦雅三甫谨识


普陀洛迦新志卷一
    彭泽许止净敬述 古翁山王亨彦辑
    本迹门第一(此门即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正文。其单行本,有注并经证,分四卷。已刻木板作四册,于南京三汊河法云寺流通。又排铅版作二册,于上海中华书局,已印八万余部。纸型现存苏州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