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达于永福、闽清界。
  唐举山 在十八都。隔江为叶洋,为蒙溪。上有圆峰阁,一曰圆通。一峰耸秀,临于江浒,有阁祀马仙,俗名观音崎。
  鼋 溪 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产鼋。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其山径达于闽清、永福三县交界处,曰源隔。明陈椿《源口夜泊》诗:“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下 崎 在二十三都,临江维舟处也。山居之农,由兹出入,有径达于闽清。
  由万安桥折而西,为闻政桥,在芋原东南,一名文振,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山 在四十三都、闻政桥南,一名桃源洞。巀嶪多奇胜,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诸胜,称十八景。宋翰林潘牥读书于此。《名胜志》:有桃源井,亢旱不渴。图谶云:桃源井半,将军石畔。义殊难晓。徐熥《游通谷洞》诗:“小径斜通谷,攀跻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曹学佺《游通谷洞》诗:“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涧微风度,松涛乱影流。潭猿声外雨,野鹤梦中秋。况与乡园近,无劳托外游。”徐《游通俗洞》诗:“石马卧斜曛,松声咽水濆。危桥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犹异代闻。丰碑颓折尽,留得掘余坟。”
  灵光桥 在洞口。《名胜志》:岊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明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后圯。天启间,郡人曹学佺复建,今圯。
  大嘉山 由桐口入里许,俗呼李公山,以李忠定纲墓得名也。墓旧为僧神晏塔。
  由芋原而西,为黄石溪,即石岊江上流。源自分水关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峡。
  沙 溪 自水口至芋原总名。中有沙壅成洲,因名。上有沙溪山。
  葛岐岭 俗呼蟛蜞(岭)。上通铁岭,下通桐口。
  陈塘溪 源出怀安十四都,萦纡至此入江。岁旱则堰石为坝,旧有桥。
  白石滩 在陈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树木蓊郁。
  甘蔗洲 在十五都,与竹崎相望。倚山临水,民居鳞萃,有马仙宫、五显庙。
  陈湖铺 在陈店洋。上通叶洋,下通铁岭。
  叶 洋 蒙 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连江,溪口有桥,去白沙五里。
  白沙驿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遥。
  大濑铺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岭,下通白沙。
  大目溪 距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古田,沿溪以数十里达于雪峰。宋李弥逊《大目溪》诗:“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望州相见处,骞直透三关。”
  铁缆桥 在大目溪。内有潭,曰丰济潭,旧传有龙,二年一兴,兴则暴雨冲溪。乃以铁缆,缆桥上,并铸以铁佛镇之,乃不为患。
  渡大目而西,为松岭铺,在大目埕。上通汤院,下接大濑,东有白沙新驿。
  双髻峰 在二十四都。距雪峰八十里,小箬之水出焉。上有鳌峰岭,山形险峻,岩谷幽邃,四面危峦,缭绕回抱。《闽都记》:山有石在土中,唐人掘取供玩。其麓有汤泉院,出温泉。唐僧师复卜居于此,后移绥平里。师复尝作偈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宋苏轼赏之。有曾巩、程师孟、蒋之奇诸公留题,冠盖南北多集于此,盖小箬旧署驿也。按:今绥平里有双峰寺,唐咸通五年建。初,僧师复与观察使林衮同业儒,赴举至扬子渡口,师复有出尘之想,因赋诗,有“君自成龙我成道”之句,浩然而归,卜筑于双髻峰下。久之,移居绥平里。六年,以观察使李瓒请,赐额“护圣禅院”。绍兴三十一年,为富枢密直柔功德院。后人作四悦堂,像瓒、衮、师复及周朴,以其同游且同趣也。堂前一峰秀拔,下有小溪,宛如临安灵隐寺飞来峰状。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侯官、闽清。下有钟潭,相传潭水中有钟,莫知年代。唐贞元中,僧维亮欲取之,见蛟龙出,遂不敢近。木多梅,果多梨。梅溪之水出焉;其西为小箬。
  小箬溪口 旧有驿,今废。其西为大箬,山居各村,多由此出。
  仁 溪 亦名安仁溪,在二十五都。源出连江;溪以西,界于古田。
  郡北门外,即旧北夹城之遗爱门,以郡守元绛得名也。为遗爱桥,即门外板桥。东为北园,西为西湖。滨湖有教场。
  观音亭 临北湖上。
  铜盘山 在城北五里太平乡。《闽都记》:有大小铜盘,连属者为竹柄山。
  五峰山 俗名五凤。由大鹏搏而来,五峰峙列秀耸,延亘教里,为郡后扆。稍南为罗峰山。五代晋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闽王昶:有白龙昼见于此,因作白龙寺。今寺废,地犹称白龙。其北为杜坞。
  兴圣坑 俗讹为丞相坑。在螺峰山南,旧有院,今废。
  马鞍山 在三都,以形似名。宋时有地藏院。
  大夫岭 在马鞍山稍西,相传有大夫墓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