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南迳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迳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迳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馀人,水为浊流。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
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
卷三十三
○江水一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岷江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异也。《益州记》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馀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馀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馀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馀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则井络缠曜,江汉昞灵。《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书》曰:岷山导江,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
《广雅》曰:江,贡也。《风俗通》曰:出珍物,可贡献。《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东北百四十里曰崃山,中江所出,东注于大江。
崃山,邛崃山也,在汉嘉严道县。一曰新道,南山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王阳按辔处也。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纯《江赋》曰:流二江于崌、崃。
又东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东注于大江。《山海经》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注大江。其中多怪蛇。
江水又迳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虒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
下注江。
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桥。
江水又历都安县。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塴。
塴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
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大,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诱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弘所杀。
江水又迳临邛县,王葬之监邛也。县有火井、盐水,昏夜之时,光兴上照。
江水又迳江原县,王葬更名邛原也,寿阝江水出焉。江水又东北迳郫县下,县民有姚精者,为叛夷所杀,掠其二女。二女见梦其兄,当以明日自沈江中,丧后日当至,可伺侯之,果如所梦,得二女之尸于水,郡、县表异焉。江水又东迳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雨江珥其前者也。《风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