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刘仲是也。其水东南迳子夏陵北,东入河。河水又南,迳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又南过汾阴县西。
河水东际汾阴脽,县古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土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邱是也。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河矣。昔赵简子沈栾激于此,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绌吾善。君子以为能谴矣。河水又迳郃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八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雒阴、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一十五里,水即郃水也。
县取名焉。故应劭曰:在郃水之阳也。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
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一百余步,与郃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迳陶城西。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薄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蒲坂县西。
《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皇甫谧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太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徵之隽句,中书之英谈。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迳历山下,上有舜庙。
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尚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
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入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骃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是,千载眇邈,非所详耳。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邱阜,俗谓之夷、齐墓也。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即于此也。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属县也。古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屃,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人,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