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县复有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
[一九]「历蒲坂西」 按:朱《笺》本讹作「朔坂」,孙潜校:「朔板当作蒲板」。此未录。
[二〇]「城即舜所都……斯或一焉」 按:出《史记 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文。
[二一]「夜渡蒲津关」 按:《魏志》未记此事,《通鉴》六十六有之,作「蒲坂津」,见《徐晃传》。《疏》实引《元和志》,转引《魏志》。《徐晃传》无「夜」字,可证。
[二二]「流杂」 按:全氏曰:「流杂犹言流冗。」
[二三]「朱无也字,全、戴增」 按:朱《笺》本有「也」字,唯赵氏无之。《疏》误。(「朱无也字,赵、戴删」,今据台北本改「赵删也字」。)
[二四]「皆在鲁卫间」 按:检《曾巩集》作「皆东方之地」。熊氏引《清一统志》,未检原文,今订。又其引文往往沿《一统志》原文「今,某地」,此「今」皆当据清初言之,为熊氏径见也。发之于此,它
不复一一及之。
[二五]「山有九号历山其一也」 按:此九字亦见《寰宇记》四十六。
[二六]「六朝何尝有怀戎之称与」 按:原文作「道元时何尝有怀戎之地名乎?」又下句「为历山也」之「历山」,原文作「舜都」,今订。杨《疏》往往引全《校》语,但从赵氏转录,以王《集校》不录全氏而惟录赵氏所引也。
[二七]「阚骃曰蒲坂尧都」 按:《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正义》引《括地志》(三)云:「蒲坂故城在蒲州河东县南二里,即尧舜所都也。」当是据《十三州志》。
[二八]「曹大家《幽通赋 注》谓在陇西……在今渭源县西二十里」 按:曹大家注见《史记 伯夷传》正文所引,《文选 幽通赋》不见此注。又《汉志》「陇西郡首阳县」,《水经 渭水》篇:「首阳县首阳山,渭水所出。」
[二九]「乃献良马四六」 按:云四六者,天子驾六,献马故言四六。犹四马之言一驷矣。《水经注》作「良马」,今本《穆天子传》讹作「食马」,可以据校。
[三〇]「《石经》避庙讳偏傍作绁」 按:《石经》上当补「唐」字。开成《石经》避太宗庙讳,故改「绁」作「绁」。
[三一]「《禹贡锥指》,在今华阴县东北五十里」 按:《锥指》据《通典》一百七十三华阴郡华阴县下:「汉船司空故县在今华阴县理东北五十里是。」(「《禹贡锥指》」四字,今据台北本删。)
[三二]「掌华蹈衰」 按:衰讹作襄。苏林曰:「衰,衰山也。」标点本作「衰」。但无校记。
[三三]「二语出左思《吴都赋》,见《文选》」 按:检《吴都赋》作「巨鳌」,不作「巨灵」,郦氏误记,杨《疏》《要删》有之。
[三四]「《地形志》县下每载有祠……竟以神字当祠字耳」 按:《地形志》于神祠,或曰庙,或曰神祠,而曰神较少。
[三五]「守敬按《山海经》言注渭……水受通称也」 按:杨《疏》本之于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西山经 松果之山》条注语。
[三六]「河水自潼关北东流」 按:朱《笺》本、沈本、全、赵、戴三家本同作「东北」。《寰宇记》卷六引《述征记》作「河自关东北流」。《元和志》卷七引亦作「东北」。
[三七]「《寰宇记》……黄巷坂即潼关路,引《述征记》、《西征赋》俱作黄巷」 按:金陵局刻本《寰宇记》卷六此条「巷」皆作「卷」。《书钞》百五十七亦作「卷」。
[三八]「云当作有」 按:此不必改字。云犹曰也,犹言「人道是李典营耳」。《魏志》失载此事,然耆相传此地是李典营,郦故作「云」。
[三九]「周固记开山」 熙仲按:《一统志》百七十五皇天原下引《水经注》作「阌山东首上平博」云云,阌山即泰山别峰,县以此名,在县西南七十里。据此疑开山为阌山之讹。
[四〇]「魏尚书仆射」 按:《魏志》但言官尚书,而晋《职官志》有尚书仆射,此足补史之阙文。
[四一]「藏匿泉鸠涧」 按:《汉书》「涧」作「里」。据颜《注》「冢在涧东」,则当作「涧」。
[四二]「其咸作感则误」 按:《文选》作「感」,不误。《文选 注》又引《东征记》「其西名桃原,古之柈林。」戴改「原」是。
[四三]「原赋作爪华蹈衰,苏林曰:衰,衰山也」 熙仲按:本篇校记三十二,已据此改「襄」作「衰」。杨《疏》录赵《校》引沈炳巽语,仍录苏林解,不知何以不置可否?上文又引徐广说及《括地志》雷首山异名凡七,亦不改正文「襄」字,岂存疑耶?郦氏引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杨氏但云《集解》引徐说,其实《集解》原文尚有「或字误也」一语,何以不引?而引之于「薄山其一焉」句下,且云「华山以西,何能有河东之山?」按徐广意指襄山字误,谓衰与襄或字误也。张守节《正义》曰:「薄,音白落反;襄,音色迷反。」如张音则襄是衰之讹。《集韵 六脂》衰之字作衰与襄形近。又黄奭本《括地志》陕州芮城县下,薄山亦名衰山,则字为衰,标点本改襄作衰是也。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