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班、郦,竟以魏王泰之一言,横生异议,吾为班、郦齿冷也。又董氏解北屈有移徙,诚是。然郦氏未以北魏所徙之北屈为汉置,《河水注》以采桑津置于北屈之下,何尝与《汉志》立异?总之,西南二字,横于胸中,细密如董氏亦为所惑。其水东径狐谷亭北,守敬按:《左传》杜预《注》,临汾县西北有狐谷亭,而《续汉志》刘《注》,汾阴县西北有狐谷亭。汾阴与狐谷地不相接,误甚。当是临汾下文,传钞者错入汾阴下也,在今襄陵县西。春秋时,狄侵晋取狐 者也。守敬按:见《左传 僖十六年》。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董佑诚曰:《地形志》,平阳
有晋水。《寰宇记》引《冀州图》平水即晋水,皆俗说也。会贞按:《括地志》亦云,平[平下原衍阳字。]河水一名晋水。
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守敬按: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后魏属平阳郡。《一统志》,在襄陵县东南二十五里。[二九]晋大夫郄犨之邑也,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 正义》引阚骃《十三州志》,襄陵,晋大夫却犨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守敬按:亭见《汉志》。今本《汉志》,犨误作班。[三〇]《平阳府志》,亭在襄陵县东南,今遗址尚存。西北有晋襄公陵,朱脱此七字。赵增云:《汉书 地理志》,河东郡襄陵县《注》,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全氏校本,县上补西北有晋襄公陵七字,戴增同。《一统志》,襄公墓在襄陵县南十五里。县盖即陵以命氏也,朱氏讹作世,戴改。赵据黄本改。戴、赵并改名为命。守敬按:残宋本、《大典》本原是氏字。王莽更名曰干昌矣。[三一]
又南过临汾县东。董佑诚曰:临汾见古水下。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 也,會貞按:《隋志》,翼城有东陉山。《一统志》,乌岭山在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即《水经注》之东陉山。有合水,源出卧龙山,盖即故天井水也。《穆天子传》六曰:乙酉,天子西絕鈃 ,西南至盬,是也。朱
作蹬,盬讹作盐,《笺》曰:《穆天子傳》作 ,鈃音邢,郭《注》,即井鈃之山。戴、趙改 ,改盬。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会贞按:《一统志》,与温泉诸水合而成流。西径尧城南,会贞按:《括地志》,唐城在翼城县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帝尧之裔子所封。《元和志》、《寰宇记》并同。其城当在浍水北,此尧城在天井水北,则远在翼城之西北,盖别一城也。又西流入汾。朱流作汾,赵南下增流字,戴改流。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流。董佑诚曰,古水故沟,东流入汾,当在此下。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径绛县故城北。守敬按:前汉县属河东郡,后汉改曰绛邑,仍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废。《一统志》,在曲沃县西南。绛县互见《浍水注》。董佑诚曰,按此绛为新田,二汉皆治此,属河东郡。《诗谱》,晋穆侯迁绛,孝侯改绛为翼。后魏置北绛郡,今为翼城。《史记 晋世家》,城聚,都之,命曰绛。后魏于此置南绛县,今为绛县,《春秋大事表》云,《左氏》城聚,城绛,非一地,《史记》混而一之,误。《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朱作梁武王,《笺》曰:当作梁惠成王,赵改。戴仍。守敬按:梁有惠成王而无武王,今本《竹书》,系此于周显王二十三年,适当惠成王二十五年。戴何以不改?孔刻戴本作惠成王。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汾水西径虒祁宫北,宫详《浍水注》。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
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会贞按:郦意盖谓平公筑虒祁宫时,并造此梁。《一统志》,故梁在绛州城北。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径魏正平郡南,会贞按:《地形志》,正平郡故南太平,神 元年改为征平,太和十八年复。《一统志》,在绛州西南。故东雍州治,朱脱雍字,赵据《地形志》增,全、戴增同。太和中,皇都徙洛,会贞按:太和十九年,自代迁洛,详《魏书 孝文帝纪》,亦见《谷水注》。罢州立郡矣。会贞按:《地形志》,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又云,天平初复,则郦氏后又置此州。又西径王泽,朱作正桥,《笺》曰:一作王。赵改王桥,戴改王泽,云:考原过受竹书于王泽,即此地。会贞按:王泽详《浍水》篇。浍水入焉。会贞按:《浍水》篇见后。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朱出上无水字,赵据胡渭校增,全、戴增同。守敬按: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后魏属平阳郡。《一统志》,在绛州东北。黄阜下,守敬按:《通鉴》,隋义宁元年,李渊入临汾郡,宿鼓山。胡《注》,鼓山在绛郡北。鼓、古音同,盖即古水所出之黄阜也。《一统志》,古水在绛州西北古山下,亦名鼓堆泉。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朱沟横讹作横沟,赵乙云:横沟二字当倒互。全、戴乙同。东注于汾,今无水。会贞按:
宋薛宗孺《梁令祠记》,隋开皇十六年,临汾令梁轨,迹故道,开渠十二,灌田五百顷。当即因此故沟而广开之。又西南径魏正平郡北,又西径荀城东,守敬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