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东过封丘县北,《注》上叙南济径封丘县南,则此北济当径封丘县北,以应《经》,封丘县下脱北字无疑。戴增北字,是也。全不敢增北字,其未能合《经》、《注》水道审定可知。赵不顾北济行于何方,但见下文南燕有南字,遂截南字上属。以不可移易之水道,随意位置,竟同儿戏。况南燕之县,郦氏于本篇下卷明云,以南氏县,何得割除南字。会贞按:封丘县,两汉、魏、晋、后魏并属陈留。《地形志》,封丘治封丘城。则魏以前县未移治。《元地理志》,金时,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仍迁治故城。故《一统志》谓封丘故城即今封丘县治。但考今封丘在浚仪县之东北,而《注》上叙南济东径封丘,又东径大梁城,[城见《渠水注》。]则封丘在今浚仪之西北,当在今封丘之西,魏县治非即今县治也。盖金以前尝移治,地志失载耳。南燕县县详《河水注》五及本篇下卷。之延乡也,会贞按:《书钞》四十八引《陈留风俗传》,[三〇]封丘者,故燕之延乡。其在《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会贞按:《文选 东征赋》李《注》,引应说较略。宋败狄在《左传 文十一年》。汉高帝封翟旴戴作盱。为侯国。朱脱此三字,全、赵同。戴增。赵云:《史》、《汉表》,衍简侯翟旴以十一年七月。封衍地阙。郑氏以旴封在延乡,未知所据。考《地理志》封丘县《注》,孟康曰,《春秋传》败狄于长丘,今翟沟是。《封丘县志》,翟沟因翟母得名,母墓在县西南,沟当墓前。《陈留风俗传》,高祖与项氏战,厄于延乡,有翟母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见《类聚》五十一。然则封于延乡者,是翟母,[三一]非翟旴也。又按《史》、《汉表》,
侯功状,旴以汉二年为燕令,又坚守燕,侯。岂燕即衍,声音之转,字从而变乎?守敬按:衍、延声近。郑康成读望衍为延,是也。或谓旴即翟母之子,岂初封翟母,至十一年没,而以旴嗣封欤?濮水出焉。濮水详本篇下卷。
济渎又东,径大梁城城详《渠水注》。之赤亭北,守敬按:此赤亭,各地志皆无考。《方舆纪要》,赤冈在开封府东北十二里,《水经注》,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即赤冈也,今名霍赤冈。《一统志》,赤冈在祥符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即赤冈也。是所云赤冈,不出大梁城北二十里,尚在南济之南,谓渠水径其北且不可,何论北济?余谓郦氏所称赤亭,当在南径之北,南去大梁城可四五十里,故北济能径其北,不惟非后世之赤冈,亦非《渠水注》之赤城,[《渠水注》乃西赤城,辨见彼篇。]良由赤亭毁废已久,各地志遂不能实指其处,因以赤冈当赤城。而《水经注》不可通矣。郦氏据图作书,安得不分南北,率然下笔?后世方志附会,不足依据,大率类此。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守敬按:两汉、魏县并属陈留,晋废。《长垣县志》,在今县西南五十里。
北济也,朱此三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县故卫地也。会贞按:《释例》卫地内,长垣县西南平丘城。《寰宇记》,引《陈留风俗传》,平丘城,卫灵公邑。《春秋 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会贞按:鲁昭上当有《经》书二字[三二]。是也。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守敬按:此二句,《续汉志》文。《史记 田儋传》,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杀
田儋于临济下,即此。而《史记 正义》曰,临济,今齐州临济县。[三三]不知彼临济,乃汉之狄县,安帝始改为临济,[见下卷。]此时尚无临济之名,胡三省已辨其误。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朱此句六字截下三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全、赵删者字。二亭俱当在今长垣县西南。
又东过济阳县北。
北济也,朱脱北字,下二字讹作《经》,赵、戴增北字,改《注》,全知为《注》而作济水二字。守敬按:全非也。自武父城北,朱此下有圈称曰三字,《笺》曰:三字衍。戴云:因下文即引圈称《陈留风俗传》,故讹而致衍。阚骃守敬按:《隋 经籍志》,《十三州志》十卷,阚骃撰。曰:在县西北,会贞按:《春秋 桓十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杜《注》,陈留济阳县东北,有武父城。《释例》同作东北,与阚骃西北之说异。郦氏叙北济东流,先径武父,后径济阳,则以武父在县西北,故专从阚说而引之。《续汉志》刘《注》,济阳有武父乡,在今东明县西南。郑邑也。会贞按:《春秋》杜《注》,郑地,《释例》同。《谷梁 注》亦同。高士奇云,或谓郑地不及此,疑为宋地。郦氏盖不以郑邑为定,故下又引《陈留传》宋地之说。东径济阳县故城北。圈称《陈留风俗传》守敬按:《隋 经籍志》,《陈留风俗传》三卷,汉议郎圈称撰。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会贞按:今本《竹书》周显王二十八年。城济阳。汉景帝中六年,朱中下衍元字,全、赵、戴删。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史》、《汉》《表》同。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朱脱留字,全、赵、戴增。是也。守敬按:钱大昕云,济川国除,在武帝建元三年,其时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