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清阳县下作候城,误。]《注》遂上当有魏字,《一统志》,侯城废县在武城县西南,引此文治也作治此,当从之。
清河又东北,径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平原君传》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见《汉志》。故加东矣。守敬按:两汉、魏、晋、后魏县并属清河,后魏去东字。叶圭绶云,在武城县西北十里。
清河又东北,径复阳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守敬按:《寰宇记》,复阳故城,汉县,在今枣强县西[当作东。]南十八里。高帝封陈胥为侯。即本此《注》。而《史记 索隐》谓陈胥所封在南阳。《地理志》,南阳郡有复阳县,侯国,是宣帝元康元年封长沙孝王子延
年所置县。[《淮水注》复阳县,元帝元延二年置,误。]安得高帝时以封陈胥?司马贞不惟不考《水经注》,并不检《汉书 王子侯表》,但见《汉志》南阳有复阳侯国之文,遂漫然填之。《索隐》往往于侯国妄为之说,孙星衍乃谓据《索隐》以订《水经注》,疏矣。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叶圭绶云:故城在武城县西北。世名之曰槛城,非也。
清河又东北流,径枣强县故城东。[五五]朱东作西,全、赵、戴同。会贞按:《河水注》之张甲河右渎,在清河西,尚径枣强城东,清河未绝张甲河,安能径枣强西耶?此西为东之误无疑,今订。《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三年,[五六]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朱三讹作二,全、赵、戴同。守敬按:《史》、《汉表》俱云三年十月封,今订。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五十里,戴城下增县字。守敬按:上引应说,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皆无县字,此不当增。有枣强城,故县也。守敬按:前汉县属清河郡,后汉废。《宋志》,晋江左无《地形志》,晋复,二说不同。后魏县属长乐郡。《一统志》,在今枣强县东南。
又北过广川县东。
清河北径广川县故城南。守敬按:前汉县属信都国,后汉属清河国,魏、晋属渤海郡。《一统志》,
在枣强县东三十里,后魏移治。见下。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朱无中字,全同,赵以《汉志 注》引阚说有中字,校补,戴补同。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会贞按: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率部众数万,迁清河之滠头,见《后秦录》。《地形志》,广川属长乐郡,魏广川县治羌垒,已非故城,故《注》以今广州县治别之。《元和志》,枣强县外城,即姚弋仲之故垒也。《寰宇记》同。《寰宇记》又引《县道记》云,今枣强县东北十八里,有广川王故城。高齐天保七年省广川县,因移枣强县理此城。隋开皇二年,又自故城移枣强于今理。是姚氏故垒在广川故城西南十八里。据《一统志》,广川故城在今枣强东三十里。则姚氏故垒在今枣强东南。《方舆纪要》云,滠头戍在枣强县东北,非也。
清河又东北,径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守敬按:县,后汉废。今亭在县东如北,[五七]朱北讹作此,《笺》曰:如当作而。戴此改北,赵云:按如,往也、之也,此当作北。如北言自东往北也。古传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论于此也。守敬按:明抄本作此。在今故城县西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守敬按:《通鉴》晋太元十年,燕慕容麟击渤海太守封懿,执之,因屯历口。胡三省云,今亭旁有历口渡。[五八]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守敬按:张甲河故渎,自屯氏别河故渎出,分为左渎、右渎,详《河水注》。绛渎详《浊漳水注》,因下流通为一水,故此统称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径修县故城南,屈径其城东。修音条。全云:三字《注》中《注》。会贞按:《汉志》修市颜《注》引应劭曰,修音条。又《史记 周勃世家 集解》引服虔曰,蓨音条,亦服氏《汉书 注》文。王莽更名之曰治修。赵据《汉志》乙作修治,戴乙同。《郡国志》曰:故属信都。守敬按:前汉县属信都国,后汉、魏、晋、后魏属渤海郡。《方舆纪要》,在景州南十二里。据下文则晋移治于东北。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朱作黄漳,戴改。赵云:当作横漳,即衡漳也。枝津故渎合。会贞按:《浊漳水注》云,从陂水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即此所谓与横漳枝津故渎合也。又东北径修国故城东,赵云:按修是县名,非国名也,道元误矣。守敬按:郦氏以亚夫之封又与县别一城,故另叙称修国。班氏则以封仅十余年,国除为县,故不称侯国。赵氏何得谓称国为误耶?又颜师古、司马贞皆言,亚夫之封在勃海,不知前汉之修属信都,其勃海之修市,《注》侯国者,乃指宣帝封刘寅为修市侯,郦氏于《浊漳》篇已明载之。东汉始以修县隶勃海,又以修市并修县,于此见郦氏之精审,非颜监、小司马所敢望矣。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会贞按:《史记 周勃世家》,文帝择绛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