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刻有水字。」
[五六]「汉武帝元朔三年」 按:朱本讹作「二年」,《大典》本作「三」,不误。沈氏校朱《笺》本已引《汉表》证作「二」之误。
[五七]「今亭在县东如北」 按:「北」原作「此」,「此」非讹字,当依《笺》作此属下水济为句,以《通鉴》校。
[五八]「胡三省云,今亭旁有历口渡」 按:检《通鉴》胡《注》引应劭云:「历城亭在广川县西北三十里,又曰:今亭在县东津济之所,谓之历口渡。」《疏》钞变其词,当作「县东」。
[五九]「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 按:《大典》本自此以下凡「棣」字皆作「墨钉」,避明成祖讳,以《大典》在永乐时修故。
[六〇]「《春秋 僖公四年》」 按:《大典》本、朱《笺》本、赵本皆缺「四年」二字。
[六一]「既世传以久」 按:沈钦韩《疏证》云:「所谓四履者,方伯征讨之所至,不必定限于齐封也,京相璠之说是。」熙仲按:管仲答屈完问,称召康公之命,北至于无棣,而京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齐桓公伐孤竹,可参证也。
[六二]「清河东北流」 按:《大典》本、朱《笺》本脱「清」字、「流」字。全、赵补「清」字,戴补「清流」二字,《疏》漏作校记。
[六三]「又东北,过穷河邑南」 按:朱本「过」字讹作「径」,全、赵、戴改作「过」。《经》、《注》有别,《疏》漏作校记。今下补「戴云:过,近刻讹作径。全、赵改同。」
[六四]「帅舟师出漂榆津」 按:《通鉴》「榆」作「渝」,胡《注》引《水经》作「榆」。
[六五]「东流」 按:朱《笺》本、沈炳巽本均作「泉」。
[六六]「荡水又东径内黄城南」 按:赵本作「其水」,全、戴作「荡水」。赵又下补「东」字。《疏》漏作校记。
[六七]「殇帝名曰隆」 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避殇帝名,改为林虑。」据此殇帝下当补「名」字。
[六八]「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 按:朱《笺》本、沈本「过」作「径」,赵校改云当作「过」,全、戴改同。《大典》本作大字但仍讹作「径」。《经》、《注》有别,《疏》漏作校记。
[六九]「东侧西屈」 按:「东侧」当属下「西屈」为句,不应属上读。
[七〇]「碧林侧浦,可游憩矣」 按:朱《笺》本、沈本均作「碧林浦侧可游意矣」,《名胜志》引作「意」,《疏》漏作校记。
[七一]「苑以玄武,张载《注》」 按:「达」是「逵」之讹字。李善《文选 注》云:「臧荣绪《晋书》曰:《三都赋》成,张载为注《魏都》,刘逵为注《吴蜀》。」据此《魏都赋》当是张载注,今订「刘达」为「张载」。
[七二]「赵增黄衣水注之五字」 按:沈钦韩《疏证》云:按《寰宇记》引《隋图经》云:「黄衣水径野马冈,东南注万金渠入鸬陂,不作《水经注》,则知郦《注》本无此文。《名胜志》抄撮谬误,不一而足,何可为据。」
[七三]「又屈径其城北」 按:朱《笺》本、沈本均作「北城」,赵氏校云:「当作城北」,全、戴改同。《疏》
漏作校记
目录或段落不存在!
按(click)倒退(back)键,返回前画面
《水经注疏》卷十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 长子县西发鸠山。朱此下有之漳水焉四字。戴删,云:因《注》文漳水二字讹作《经》,后人又加之焉二字耳。赵删同。守敬按:下《注》文首缺漳水二字,而《经》文恰有漳水羡文,则为夺之《注》文无疑,特不知何人又于漳水上下加之焉二字?戴氏还漳水二字于《注》,删之焉二字,何等明快。而孙星衍又以后文有涷水亦出发鸠山,遂改为发鸠山之涷水入焉,措词既拙,义例亦乖。果尔则《注》文绛水亦出发鸠谷,将改为绛水入焉,可乎?
漳水出鹿谷山。朱无漳水二字及山字,笺曰:《太平御览》[按见六十四。]引此《注》云,漳水出鹿谷
山。戴、赵增。守敬按:《汉志》,浊漳水出鹿谷山。《说文》同。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守敬按:今本《墬形训》苞作包。故异名互见也。会贞按:《山海经》、《水经》出发鸠,《汉志》、《说文》出鹿谷,《淮南子》出发包。高诱云,发包一名鹿苦。发包即发鸠,鹿苦即鹿谷,郦氏释《经》,兼采《汉志》、《说文》以着其名异而实同。而《说文》之发鸠在涷下。郦氏叙涷水及绛水在浊漳之北,是鹿谷在发鸠之南,故云与发鸠连麓而在南,先伏此一句以为后文叙涷水、绛水张本。郦氏之精审如此。守敬按:《山海经》作发鸠,《淮南子》作发包,《说文》作发鸠,[一]郦氏引《淮南子》作发苞,但鸠与包形声皆不近,何以错出如此?考《说文》,勼,聚也,从 九声。《玉篇》,勼,今作鸠,《书》共工,方鸠僝功,是勼、鸠古今字,而勼与包形近。故孙星衍谓发包疑发勼之讹。然則《淮南子》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