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氏引传作论。既朱作即,《笺》曰:一作既。赵、戴改。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孙星衍云:按《山海经》,熊耳山在讙举山东六百五十里,则此熊耳是也。《尚书》,导雒自熊耳,孔《传》,在宜阳之西。然则道元之说,未可据也。守敬按:孙氏谓此熊耳,即《山海经》之熊耳者,以去讙举山里数较远耳。然《山海经》里数原难定,孔《传》以此说《禹贡》,自是谬误。郦氏言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同,是孔氏之说,道元已驳之矣。孙氏素不信孔《传》,何以又据之驳道元也?《元和志》,熊耳山在永宁县东北四十五里,后汉世祖破赤眉处。《禹贡》,导洛自熊耳,在商州上洛县界,与此别也。亦从郦《注》。山在今宜阳县西,接永宁县界。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守敬按:详《后汉书 刘盆子传》。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戴改黾作渑。会贞按:《汉志》,宜阳在黾池,在乃有之误。此《注》叙黾池,与宜阳故城近,当即《汉志》所指之池。《通鉴》,唐贞观十八年畋于渑池之天池。胡氏引《注》文。然此池在今宜阳县,西去唐渑池县远,天池或谷水发源之池也。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会贞按:《明一统
志》云,有宜水在宜阳县西五十里,名西渡。又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守敬按:《秦本纪》朽作恨。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守敬按:自秦武王以下,《史记 甘茂传》文。故韩地也,后乃县之。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不言县宜阳。故《元和志》谓汉以为县。然《甘茂传》言,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则韩已为县,秦当因之。汉县属弘农郡。后汉、魏、晋因,后魏为宜阳郡治。《括地志》,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福昌县东十四里。乃胡渭不考唐之福昌非今宜阳,而谓宜阳城在今县东北十四里。孙星衍又谓在今县北十四里,并非。在今县西五十里。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全云:本传及《表》是封宜陵,属杜衍,杜衍,南阳之属县也。善长误以为宜阳。守敬按:道元所见《汉书》必作宜阳,故有此说。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军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守敬按:详《后汉书 刘盆子传》。《传》作佣中皎皎,又《后汉纪》作庸中佼佼,并在铁中铮铮句下。
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朱染作梁,赵据《山海经》改,戴改同。水出县北傅山大陂。朱
作传山,《笺》曰:传一作傅。赵改云:《山海经》正作傅,戴改同。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会贞按:《中次六经》长石山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厌染之水,出于其阳。水在今宜阳县西,旧志称横流涧水,在韩城东西两关间,疑即此水。
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会贞按:水在今宜县县西,有黄涧村。东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朱无水字,赵、戴增。其水北出近溪。朱作近出北溪,赵近字与北字互易,云:下水东出近川,是其词例也。戴乙同。会贞按:水在今宜阳县西。
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会贞按:数语,《中次六经》文。《新唐志》、《金志》并云新安县有长石山,在今宜阳县西。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会贞按:《左传 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尹, 刘子从尹道伐尹。杜《注》谓尹为尹氏之邑,盖即此尹谷、尹溪之地。东南注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朱共水又西南与讹作其水右与西南,赵同,戴改。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守敬按:《周书 高琳
传》,魏孝武西迁,从入关,至溱水。溱、蓁音同,即此水也。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朱脱之字,戴、赵增。而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会贞按:陆浑西山即陆浑山,详《伊水注》。《通鉴》,隋大业元年,营显仁宫,南接皁涧。胡《注》即此黑涧。《宜阳县志》谓在县东十里,误。孙星衍谓在县东北六十里,尤误。《一统志》云,在县西南,是也。历于黑涧,西北入洛。
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会贞按:水在今宜阳县西。东南与长涧水会,朱与下衍湖字,赵、戴删。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
洛水东,径九曲南,孙星衍云:今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守敬按:孙氏本《禹贡锥指》。考《括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