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粟山在洛阳县东南三十五里。是后魏迁洛时所筑圜丘,与曹魏为一地,盖近洛水。至后改筑,则南近伊水矣。此《注》但言大魏郊天之所,不言委粟山,亦不及曹魏先营圜丘事,当就改筑者为说也。准汉故事建之。守敬按:谓仿汉制也。《汉书 郊祀志》曰:赵、戴汉上增后字。守敬按:当增续字,郊当作祭。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守敬按:在今洛阳县东。为圜坛赵作壝。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朱像下无紫字,《笺》曰:脱紫字。《史记 天官书》云,匡卫十二曰紫宫。赵、戴增紫字。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朱《笺》曰:昊一作皡,赵仍,戴改皞。上帝于此。守敬按:《周礼 春官 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今衮冕也,坛壝无复紫矣。
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守敬按:《广志》撰人阙,卷亡。《隋书》不著录,古类书多引之。曰:朱《笺》曰:谢云:《广志》以上疑有脱落。赵云:按无阙文也,盖其体例如此,不得以人鱼事与上
文义不属,疑之。鲵鱼声如小儿 ,朱脱 字,赵增云:小儿下,《尔雅 释鱼 注》有 字,《史记 始皇本纪 正义》同。戴并增同。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八引《广志》无 字。有四足,形如鳢,赵云:鳢谓鲮鳢也,《本草》陶隐居云,鲮鳢形似 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此与《沔水注》中庐疎水之水虎颇相类。道元又以人鱼释之,详见下。全、戴增鲮字。守敬按:《史记 正义》、《御览》九百三十八引《广志》,并无鲮字。可以治牛,[三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朱《笺》曰:《山海经》,厌染之水,出傅山之阳,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不云伊水,岂古今相沿,并厌染之水名伊水乎?赵云:案厌染之水,见《洛水注》,朱氏只知人鱼字出厌染之水,而不悟伊水亦有马腹之文也。故其着朱作着其,朱《笺》曰:一作其着。全、赵、戴改。《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守敬按:《始皇本纪》文。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守敬按:《集解》引徐说。即鲵鱼也。
 瀍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守敬按:县详《谷水》篇。北山。孙星衍云:《淮南子》作 水,是此俗加水耳。守敬按:瀍字两见《禹贡》、《史》,《汉》并作瀍。《说文》无此字,未必不是脱漏。《淮南》省作廛耳,岂得据以证瀍为俗字?钱坫谓瀍、廛古字通,是矣。
县北有 亭,戴改 作 。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守敬按:《汉志》谷成县,《禹贡》瀍水出 亭北,此言水出其北,本《汉志》。《类聚》九引戴延之《西征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梓泽,金谷也。《初学记》八引刘澄之《永初山川记》,梓泽,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御览》七十二引《舆地志》,梓泽在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故《晋书 石崇传》云,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郦氏于《谷水注》叙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历金谷,不言梓泽,而此言瀍水出梓泽中,盖详于此而略于彼也。参观诸说,知金谷水历梓泽东境、瀍水则出梓泽西境耳。今瀍水出孟津县西六十里谷城山。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朱讹作南,赵据黄本改,戴作流。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 亭之处也。朱 讹作旧。赵改云:当作 亭。《郡国志》,谷城,瀍水出。刘昭《补注》引《博物记》,出 亭山。《汉志》作 亭。师古曰: 音 ,从水,后人所加耳。戴改 。守敬按:《文选 西征赋 注》引此作旧,则讹误已久,李氏尚未能正之。钱坫云, 、 古字通。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守敬按:赋见《文选》,越作过,街邮,见《汉书 五行志》。[三五]
东与千金渠合。会贞按:《谷水》篇,魏时始有千金渠,此亦《经》作于魏人之证。
《周书》曰:我卜瀍水西,守敬按:《洛诰》文。谓斯水也,赵斯作是。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守敬按:据《寰宇记》引《郡国志》,墓前尚有祠堂。题云:真人帛君之表。
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守敬按:《神仙传》,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与此异。此护疑获之误,获、和音同近。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会贞按:瀍水旧自此入洛,即《洛水注》所谓瀍水故渎也。互详彼篇。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会贞按:千金堰见《谷水》篇,谷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语亦见彼篇。自堨以下至入洛,瀍水与谷水同流,因详《谷水》中,故《注》此二句,就谷水轻轻叙过,而下过洛阳、偃师至入洛,并不着一字。
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守敬按:惠水详《洛水》篇,已引《中次六经》文。此特因涧水亦出白石山,而带引《山海经》文耳。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