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属汝南郡,后汉因,魏至后魏并为汝阴郡治,即今阜
阳县治。《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会贞按:水南曰阴。上 枝汝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是水径县北,则县在水之南,故曰女阴。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朱乡讹作县,戴、赵改。守敬按:明钞本、黄本并作乡。《续汉志》刘《注》引《地道记》,汝阴有陶丘乡,《诗》所谓汝坟。女阴郡治。朱治讹作汝,戴、赵改。戴治城外连读,误。全、赵以城外二字下属。全云:《晋志》,汝阴郡,魏置,首汝阴县。《后魏志》汝阴郡,晋武帝置,治社亭城。[一〇]守敬按《元和志》,魏黄初三年置汝阴郡。《晋志》,魏置,后废,泰始二年复置。《宋志》,晋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复立。按宋曰汝阴,齐曰西汝阴,后魏复曰汝阴,并指此。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守敬按:《寰宇记》,女郎台在汝阴县西北一里。古老云,昔胡子之女,嫁鲁昭侯为夫人,筑台宾之,俗谓之女郎台,台上有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守敬按:上文已云,故陶丘乡,此又云,疑故陶丘乡,恐有误。戴云,按歷岡丘城南,丘字起至此,朱謀 本訛在後水受大 陂 字下,原本不誤。赵云,所未详之后,当接又东南至慎县《经》文,至水受大 《注》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 、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会贞按:次塘本细水所汇,故言承次塘细陂也。二水均自今太和县东南,南流至阜阳县东南入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朱《笺》曰:江,宋本作流。赵云:按卞文云,陂水南流,积为江陂,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守敬按:黄本作江。水受大 陂朱作大崇,《笺》曰:旧本作 。戴改。赵据《方舆纪要》寿州改。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 ,大 陂见《淮水》篇夏肥水下。戴云,按《經》文又東南至此句 字止,朱謀 本訛在後會淮也後。赵云,水受大崇,下接陂陂水南流,至盖颍水之会淮也,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今改正。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会贞按:《九域志》,颍上有江陂塘。在今颍上县西北,今有江口河,出阜阳县芦岙南,至颍上县西北江口镇入颍。
颍水又径慎阳县故城南,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因,晋属汝阴郡,后废。在今颍上县西北四十里。县故楚邑守敬按:《晋志》,慎故楚邑,盖本此。白公所居以拒 。守敬按:因《左传》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而云然。白公事详《汝水》篇。《春秋左传 哀公十六年》, 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守敬按:《后书 宗室三侯传》,建武二年封。
颍水又东南径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赵云:按《功臣侯表》,宣帝神爵三年,封郑吉为安远侯。《表》云慎县,知此城为吉封邑也。守敬按:俗以姓名城。《通鉴》梁普通六年,裴邃拔魏郑城,即此。[一一]《旧唐志》,隋置颍上县治于古郑城。在今颍上县南。又东南入于淮。会贞按:今颍河自登封县东南,径禹州北,皆故道。古自禹州之东南下,即今渚河。东南径临颍县,至西华县西南。今于禹州之东,夺潩水之流,径长葛县,又东南径许州,至西华县西南,会渚河以下为改道,曰沙河。东南径商水县、淮宁县、沈邱县、太和县、阜阳县,至颍上县东南入淮。《春秋 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守敬按:此《左传》文。杜《注》,颍水之尾,在下蔡西。《淮水》篇谓之颍口。盖颍水之会淮也。戴云:按,水受大 陂陂字起,至此,朱謀 本訛在前歷岡邱城南岡字下。而陂字之上,冈字之下,又误截径公路台北句台北二字,杂入其闲。朱氏以为据宋本,实前后舛谬。惟《永乐大典》内,此水 次不紊。赵云:台北二字,系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下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于此,今移接于彼陂字上,接下水受大崇至盖颍水之会淮也。《颍水注》尽此。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会贞按:《元和志》,马岭山在密县南十五里,洧水所出。《寰宇记》同。《一统志》亦云,山在县南。证以《注》 马领坞下泉流入洧后,洧水东流合绥水、襄荷水,沥滴泉水,承云二水、微水,方径县城,则作西南为合也。
水出山下。会贞按:《嵩高志》,洧出马领山之施村南溪。亦言出颍川阳城山,赵云:按此是班
固说。守敬按:《说文》同。《续汉志》颍川,阳城,洧水出,亦谓出阳城山也。[一二]山在阳城县之东北,守敬按:《左传 昭四年》阳城杜《注》,在阳城县东北。《释例》水名内称,出密县西北阳城山。密县之西北,即阳城之东北也。《元和志》,山在告成县东北三十八里。《一统志》,在登封县东北。《方舆纪要》,今颍水出登封县阳城山。[一三]盖马领之统目焉。守敬按:《方舆纪要》,阳城山俗名车岭山,亦名马岭山,盖本此。
洧水东南流,朱洧讹作清,戴、赵改。径一故台南,守敬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