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丈。守敬按:《初学记》七引此文,渊并作泉,《御览》六十二引同,盖徐氏避唐讳,改,而李氏沿之。在今郧西县西南,白河县北。胡鼻山未详在汉南、汉北?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钖县故城北,朱此十四字讹作《经》,《笺》曰:应劭曰,钖音阳。戴改《注》,钖同。赵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钖。考《汉志》作钖,《续汉志》
及《晋》、《宋》、《齐志》作锡、王先谦云:《左传》释文,钖音羊,或作锡,星历反。是古本原无定字,故县名亦有更改。然应劭后汉人,时尚有此县,应音必不误。汉县属汉中郡,后汉因,魏置锡郡,寻省,以县属魏兴郡,晋因。沈约谓太康五年改锡县为郧乡,非也。说见后卷郧乡下。宋仍属魏兴郡,齐属齐兴郡,后废在今白河县东。为白石滩。守敬按:今白石渡在白河县东南二里。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守敬按:《续汉志》锡县,《春秋》曰锡穴。《左传 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杜《注》锡穴,麇地。故属汉中,朱汉下有水字,《笺》曰:当衍。戴、赵改。王莽之钖治也。县有锡义山,会贞按:《元和志》,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丰利县东北六十五里。《寰宇记》,在废丰利县东北六十里。在今郧县西北一百八十里。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戴乙作数十丈。会贞按:《道书福地志》作十余丈,与十数丈合。戴乙误矣。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 ,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赵蘅作衡。会贞按:《御览》九百九十四引此作薇蘅,《事类赋注》二十四引又作微蘅。据《述异记》上锡义山多生微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会贞按:《御览》四十二、《寰宇记》引《道书福地志》与此条前后文同。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守敬按:谷在今郧西县西。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朱利作谷,戴改,赵据黄本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利。汉县属汉中郡,后汉省。《宋志》晋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郡,五年改长利为锡。《方舆纪要》则
谓五年省长利入郧乡当从之,在今郧西县西。汉水又东历姚方,朱此七字讹作《经》,戴改《注》,赵改同。守敬按:当在今郧县西。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守敬按:上引《世本》,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姚方与西城近,故意以为舜后枝所居也。
校记
 [一] 「水出河池县」 按:沈氏《疏证》云:「河池,今秦州徽县。」《禹贡锥指》十四上云:「河池今徽州。」
 [二] 「《皇览》云,颛顼冢在濮阳顿邱城外」 按:《御览》卷五六〇引《皇览 冢墓记》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县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按孔刻本《书钞》九十二引《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郭《注》云:「今在濮阳,故帝丘也。一曰:顿丘县城外广阳里中。」汉水作濮水,严可均校,加圈于濮字旁。
 [三] 「张鲁治……浕口化」 按:熊《疏》引《舆地广记》:「张鲁治谓仙宫所治。」沈钦韩《疏证》云:「按五斗米道所居,谓之治。其掾属曰治头、祭酒。此即阳平治,二十四治之一也。」较熊说明白。化则《寰宇记》白马山条末句:「亦神仙十化之一也。」熊略而未引,今补。
 [四] 「南面沔川朱川讹作州」 按:南京图书馆藏朱《笺》本及沈炳巽所据朱《笺》本,皆不误。
 [五] 「又《佺期传》,咸康[二字有误]中,屯成固苻坚将潘猛距守康回垒,佺期击走之」 按:「咸康」
二字有误是也。《晋书》标点本《佺期传》有《校记》云:「咸康当为宁康之误,若咸康中,恐杨佺期尚未生。」按:咸康或是简文帝咸安之误。
 [六] 「《宋志》无此县,但于郡下引《永初郡国》云,有苞县,盖宋初改苞中作苞,旋省」 按:今标点本《宋书 州郡志》作「永初郡国又有苞中、怀安二县」。《校记》十二云:苞字下各本并衍县作二字,今删去。」上梁州刺史下云:「刺史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是有苞中无苞县之证。又「三朝本、北监本、毛本作二县,是;殿本、局本作三县,误。」今按:作「三县」者,不以「县作」二字为衍文,杨据旧本。
 [七] 「因谓之汉庙堆,朱谓作为」 按:沈炳巽所据朱《笺》本及南图朱《笺》本仍作「谓」,戴氏所见本则讹作「为」。
 [八] 「《类聚》一百五十七引《梁州记》云」 按:《类聚》但一百卷,误。检《书钞》百五十七堆部得之,今订正。
 [九] 「以梁州刺史桓宣卒」 按:「桓」上原有「援」字,今标点本《晋书 勋传》据周家禄《校勘记》云:「援,衍文」,是也。据删衍字。
 [一〇]「初屯西域,退守武当,不云尝治南郑,略也」 按:郦《注》疑误记,杨氏为之回护。沈钦韩云:「按《通鉴》咸康二年,诏建威将军司马勋安集汉中,为成主李寿所败,是时晋未有汉中也。至康帝建元二年,廋翼以参军司马勋为梁州刺史戍西城而未得汉中。其立南郑县治,当在穆帝永
和三年李势灭后耳。」
 [一一]「《史记 封禅书》,社亳有三社主之祠」 按:标点本校改「社」为「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