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同。董佑诚曰:今曰腾格里鄂谟,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河水西岸。
屈从县北东流。朱此句讹作《注》,无东字,戴改,增东字。戴云:今考文义,乃承上经临戎县,非《注》文体例。全、赵改同,全增,赵否。守敬按:《大典》本有东字。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戴云:今考其脉络,乃承上注屈而为南河又北迤西之文。孙星衍曰:杜佑云,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凡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汉人谓之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昭襄王二十年,王之上郡北河,则战国已有北河之名。又郦氏专就河水分流处言,对南河谓之北河,与杜氏统称北河亦不同。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朱此二十字
在后王莽之监河也。赵同,戴移此。守敬按:见《史记 卫青传》。
东径高阙南,董佑诚曰:[七]《括地志》,临戎县北有连山俗名曰高阙。当即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北河外阿尔坦山也。
《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守敬按:代详《 水》篇,阴山详下。下,至高阙为塞。守敬按:见《匈奴传》。《汉书 窦融传》称高阙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朱峨然作善能,即讹作节,《笺》曰:《大事记 注》引此作峨然云举,节作即。全、赵改。戴但改节作即。守敬按:善能二字不可解,[八]戴何以不依朱说耶?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守敬按:《通鉴》,梁普通五年,魏广阳王深上言,高阙戍主,御下失和。自古迄今,朱自作上,《笺》曰:《大事记》引此作自。赵仍,戴改。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五年,卫青将十万人[九]败右贤王于高阙,各本作元朔四年。守敬按:《汉书 武帝记》及《卫青传》,事在五年,今订。即此处也。
河水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董佑诚曰:《汉志》,县属朔方郡,后汉省。《元和志》,西受降城,汉临河县故理。盖临河兼有河北地也。故城当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两河之间。汉武帝元朔三
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全云:代恭王子皆封西河,此或是西河之临水县。赵云:按西河近代,宜是也。而《史》、《汉表》俱作临河。王莽之监河也。朱此下有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二十字,赵同,戴移上。
至河目县西。朱此五字误入《注》内,戴改《经》。全、赵同。
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文义,乃承上《注》文临河县。董佑诚曰:当即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河外翁金硕隆迤东,达尔德尔诸山。《史记音义》曰:朱作《汉书 注》曰,全、赵、戴同。守敬按:此徐广《史记音义》文,非《汉书 注》也,详见下。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
东流径石迹阜西,董佑诚曰:当在今乌喇特旗西境,大河之东。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朱作故斯阜纳称焉,赵同,戴改。
南屈,径河目县故城西,朱无故城西三字,全、赵、戴同。守敬按:《史记 始皇本纪 正义》引有此三字,是也。今补。董佑诚曰,《汉志》县属五原郡,后汉省,当在今乌喇特旗西境,大河之东。在北假中,朱作左北假,有脱误,全左下增历字,与董熜本同,亦非。赵左改在,假下增中字,云:《史记 匈奴传 正义》引《括地志》,五原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是也。戴改、增同。守敬按:《始皇本纪 正义》引此,正作
在北假中。地名也。戴云:此三字《注》内之小《注》。守敬按:《史记 匈奴传 索隐》韦昭曰,北假,地名。《汉书 元帝纪 注》,晋灼说同。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朱作去,《笺》曰:谢云,宋本作西。赵同。戴改往。会贞按:西与东对举,似是。但《注》叙河水东流,先言阳山,后言北假,则北假不得但在阳山以西,戴作往,较胜。皆北假也。守敬按:《汉书 王莽传》,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董佑诚曰,今自阿尔坦山迤西至乌喇特,南至黄河,皆古北假地。《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一〇]据阳山北假中。守敬按:《匈奴传》文。《始皇本纪》、《蒙恬传》,十万并作三十万。是也。
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朱此句脱南河二字,赵同,戴增。守敬按:《史记 卫青传》,元朔二年,度西河,至高阙,破匈奴。即此西河,说见上北河下。董佑诚曰,今河水自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境,腾格里鄂谟之南,别支东出。东径临戎县故城北,又东径临河县南。董佑诚曰:并见上。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董佑诚曰:二《汉志》,县并属朔方郡,魏、晋移置,属新兴郡,非此城也。《元和志》,丰州九原县郭下,本汉之广牧旧地。当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界内地。中部都尉治,各本中作东,上衍有字,戴但删有字。会贞按:河水东流,先径广牧,后径渠搜,则广牧在西,渠搜在东,而广牧下云,东部都尉